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恋根修谱的王为江

2024-11-04 17:49:35    作者:□ 王三宝    来源:今日高邮

一段时间,我在《高邮日报》上经常看到署名王为江的文章,他的文章篇幅不长,写得很有生活情趣。印象最深的是那篇《庄上有位小广东》,把小广东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这是他对人物长期观察、实时把握的结果,也是他文学知识长期积累与灵感碰撞产生的智慧之光。那时我在想,这个王为江的“为”字,与我们原官垛村四组王姓的“为”字是同一个排行吧。我从父亲的口中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王为江个头不高,常面带微笑,善目慈眉,眉宇间流露出一股文气。他做过生产队会计、大队团支部书记,做过温家村村会计、村支部书记,还担任过横泾镇三产办副主任,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单凭这一点,足以看出他内心深藏的“德性”,这种德性与他的文气相融合,彰显她与众不同的特质。

2010年,王为江开始用手中的笔讴歌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讴歌家乡新风貌、新风尚,弘扬社会正能量。2016年他自费出版《我从这里来》散文集,并免费送给朋友和乡亲。书名《我从这里来》,不难看出王为江对父老乡亲的热爱,对家乡这片热土的眷恋。他喝的是家乡水,吃的是家乡饭,血脉里流淌着家乡最为真切的乡音。

收藏即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农具,是王为江的一大喜爱。这些农具能够唤醒人们对那一段农耕历史的记忆,对那一段艰难岁月的回忆,也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印记。这些农具存放在他的袖珍花园“憩思园”里的两间小屋内。人们走廊桥,过绿茵,观假山,听鸟鸣,在这个小小的“农耕用具收藏馆”驻足观看。看着看着,会生出许多感想,忽然觉得王为江“憩思园”中的“思”字是多么富有意义。

温家村是王为江的衣胞之地,这里有他童年的乐趣,留下他成长奋斗的足迹,是他永远的根。对于这个根,他用心呵护,加倍关爱。特别是“王”姓的根,他要理清这个根的渊源脉络,让后人知道我们的祖先是谁、祖训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奋斗的历史、给后人留下怎样的精神财富。王为江开始着手编写《三槐堂温家庄王氏家谱》。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要精力,二要物力,三要毅力,这三者王为江全做到了。这是王为江的一个梦,这个梦他已经做了十年。2013年他曾向官垛王氏宗亲发出倡议,建议重修《三槐堂官垛王氏族谱》,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进行。一晃十年过去了,他的这个梦想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相反愈加强烈。他认为当前欣逢盛世,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是编著家谱的大好时机,他要在自己精力充沛的情况下收集、编写三槐堂官垛王氏温家庄的支谱信息,让子孙后代寻根溯源,有归属感。大半年来,王为江对官垛王氏温家支系每户家庭信息、生平简历以及去世后安葬地址等,进行上门走访、电活征询,完成了支谱编辑所需要的详细资料。这么大的工作量都是他一人在默默地完成,王为江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不仅如此,还自费印刷《这片槐树林——三槐堂温家庄王氏家谱》,免费赠送给官垛庄、温家庄的王氏族人。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