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大地上的丰碑 ——读周荣池长篇散文《父恩》

2024-11-14 17:27:21    作者:□ 颜兴林    来源:今日高邮

在周荣池的过往散文乃至朋友圈中,不难看到其父周仁常的身影,也不难看出一位农民父亲的倔强、洒脱、刚毅、爽直的个性。一次在周荣池龙虬家中小聚,其父饭点骑着三轮带着小狗丢丢而来,吃饭时不用人喊自坐一角,喝酒不用人劝自斟一杯,你敬他酒他就喝,你与他说话他就答。我喝酒忸怩他立刻面露不悦,嘴唇上下翻动,但听不清他说什么。其余时间他只静静地吃喝,面色如山岿然不动,一吃完饭又立刻赶回南角墩。他全身都写满了故事,可他缄默无言,旁人难以探知。周荣池的这本《父恩》,解开了其父身上的谜团,也解开了乡村父子之情的密码,更给我这个同样出身乡村、自幼沉浸父恩,又苦寻写作之道的晚辈带来巨大的感动。

在《父恩》中,我看到了一个个真实丰满的艺术形象。文学创作不可能不带有作者个人的情感色彩,更何况是儿子对父亲呢?但周荣池在书中极力去除情感的滤镜,直言“不想为自己的父亲粉饰,更不会言过其实地把更多的苦难附加给他”,他不仅写出了父亲的孝义、温情、乐观和仗义,也毫不讳言地指出了父亲的暴躁、粗鲁、顽固乃至促狭。其他如村书记、二叔、老正松、黎先生、高先生等人物形象,也全用白描,性格分明。至于乡风民俗,书中也直言既朴素坚韧,也碎嘴顽固、嫌贫妒富。这些真实的人物在书中屹立着,就像一棵棵大树在荒凉的村庄坚守着,在他们身上我能看到许多当年熟悉人物的影子,我也无法用简单的词汇去形容他们。人性种种多是生活百态催生出来的,苛求他们倒不如凝望他们脚下的土地。

在《父恩》中,我感受到无比真诚动人的情感。父子之情远没有母子之情那般温暖,尤其在生活重压之下,如干涸的河底般布满裂缝,彼此之间只剩下钢筋般单一但坚实无比的责任。在书的《自序》中,周荣池坦言“父子之情多是暴躁、粗糙甚至是对抗的,又是真实而深切的”,对于父亲,他“不能说自己无比爱他,更多的是儿子的责任”。换到其父的角度,或许也大抵相同。对于儿子,他更多地视作未来出人头地的希望,再苦再累也必须养育的“儿老子”。天下的父子,多有一个对抗到和解的过程,而父子之情也有一个升华的过程,在书中我就看到了这个过程。当老父在儿子面前变得平和、在亲戚面前炫耀“咱们竟然也能在城里买了房子”时,当儿子平静地劝父亲不要再冲动、带他进城又由他返乡时,人世间最动人的父子之情莫过于此。它或许没有千言万语,也没有大悲大喜,却能击中人心中最柔软处。

在《父恩》中,我还体悟到散文创作的真谛。散文创作,追求形散而神不散,这是众所周知的。可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形散如流水账、神散如病中吟的误区,前者絮絮叨叨,让人不厌其烦,后者自我感动,让人如坠云中。好的散文,故事好比骨架,支撑全篇;情感恰如血肉,丰满动人。优秀的散文,不会千言即止,也不会滔滔不尽,好似空谷中的一条幽涧,潺潺有声,情意绵绵。绝妙的散文,绝不会口号连篇,慷慨激昂,而是如水墨画一般,三笔两点,轻描淡写,言不尽而意满篇,以大量的留白供人遐思。以上当然只是我的个人理解,但在读周荣池多年来的散文时,我分明感觉他的散文从好散文到优秀散文再到绝妙散文,再到《父恩》的臻于化境、名列大家。读《父恩》时,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流畅、前所未有的享受、前所未有的共鸣和前所未有的感动。如果一篇散文写的是作者自己的故事,却让读者读出自己的过往,百感交集而无语潸然,那这篇散文堪称功德。

天下之大,何处无父子?可父恩如山常不言,孝情满怀难言表,纵是父子相对,亦平静如水。感谢《父恩》塑造出大地上父亲的丰碑,供人瞻仰,供人倾诉,供人怀念。覆载之间,何处无村庄?那里曾经无比喧闹,无数情绪肆意奔走,而如今人烟稀少,衰落得如同老者余齿。但只要还有父亲在,村庄的一切依旧会永恒成立。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