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2 18:08:20 作者:□ 陈谷登 来源:今日高邮
几个老友相约,准备出国去旅游,我和老伴赶紧到市行政服务大厅办理护照。来到窗口,发现前来办理出国护照和港澳通行证的不在少数,看上去大多是普通百姓,其中有不少是地地道道的乡下人。此情此景不由我感慨万千: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过的是缺吃少穿的贫困生活,到老了还能到国外去游玩;几十年的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也是一个乡下人,出生在那个所谓的“大跃进”年代,不久便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当时我们家有八口人,两代父母和我们四个兄弟姐妹,爷爷有个皮匠手艺,父亲是生产大队干部,尽管如此,日子过得还是很艰苦。家里小孩多、劳力少,分得的口粮也少,常常处于半饥饿状态;衣服破了缝缝补补再穿,难得添一件新衣;住的是泥墙草房,漏风漏雨勉强栖身。人们就这样苦苦煎熬,好不容易才一步步走出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在我们农村,土地承包给农民,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手中有粮,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能通过市场调节,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这时的我已工作,并结婚生娃,父亲让我们分开过。我们便有了自己的小家,还种上了两亩地。一年的口粮不愁,工资足够日常开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人们不再满足于一份工资、几亩粮田,有人外出打工,有人下海经商,有人离岗创业,有人投资实体。在农村,出现了种植大户、饲养大户,成立了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人们不再为温饱而担忧,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发家致富,让日子越过越美好。
到了世纪之交,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我到县城买了商品房,有了自己的新家。我在农村的那些父老乡亲,也过上了小康生活。在乡下,泥墙草房完全成为历史,乡村规划的新庄台建成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楼房,实现了农村几代人追求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愿望;人们告别泥泞的乡间小路,村村通上了公路,每个乡镇都通公交车,电动车、摩托车以及各种小型农用车辆已经普及到平常百姓家,有钱人开始购买私家车,乡下人的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如今,我和老伴已经退休多年,孩子们也早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前些年,为改善居住环境、方便养老生活,我们家又换上了新开发小区的电梯房,装修呈现现代简约风格,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小区里高楼林立、雄伟壮观,花木草坪错落有致、生机勃勃,休闲区、运动区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物业管理也非常到位。家里家外的条件和环境,让我们有了安享晚年的幸福感。
而在我的家乡,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逐步实施,乡亲们丰衣足食,他们不仅在乡下有一个宽敞明亮的家,很多人还考虑到子女的上学、就业等,在城里也买了房,更有发家致富的农村人住上了乡村别墅。人们的生活幸福美满,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心里乐开了花。
乡下人物质生活富裕了,开始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外出游览山川湖海、名胜古迹往往是人们的首选。因为旅游是一种多维度的体验,它融合了自然的亲近、美食的享受、文化的探索、心灵的追寻以及人际的交流。人们从内地玩到港澳台,再到世界各地,不仅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能舒缓心情、提升境界,在回味中修身养性,在期待中继续前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