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白鹭集》后记

2024-12-05 18:23:59    作者:□ 陈绍祥    来源:今日高邮

《白鹭集》顺利付梓,完成了我一桩心愿,甚感欣慰。

说起我与散文结缘,也许大家不信。我虽教过许多篇散文,但真正动笔写散文已年近花甲。最早写的两篇是《想起那一棵桑树》《父亲的微笑》,当时未有勇气投稿。为什么对散文有了兴趣?退休前我从基层调到城区,在机关度过八年清闲的时光。办公室有一份《扬子晚报》,我是唯一的读者。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繁星》专版刊登的散文,每期三四篇,短小精悍,文质兼美,令我眼睛为之一亮。反复品读后,索性将文章剪下来制成贴报,装订成册,十五本贴报至今还存放在我的书橱中。这样,“繁星”成了我散文创作的引路人。

老实说,退休前我曾有过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日子的规划,怎料一场重病将我未曾实施的规划击打得灰飞烟灭。跑医院、看医生,成了我生活的常态。待病情稳定后,我则成了接送小孩大军中的一员。孙女上幼儿园到小学毕业,九年中,我有了充裕的阅读时间,从秦淮图书馆借到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现当代散文名家散文集,每月三本。读着读着,一种创作的冲动在我体内萌发。第一篇投稿的散文《罩鱼》,在《高邮日报》副刊刊发,我很开心。也是在这段时间,我记忆仓库里沉睡了多年的故事顿时鲜活起来,久违的人和事在眼前晃来晃去,我便静下心一篇篇地写。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正在构思一篇时,另一拨人和事想挤进来插队,我便提醒自己,保持定力,写一篇要像一篇。自己满意了,发给《高邮日报》副刊,录用率较高。看到变成铅字的文章,我比加了工资还兴奋。再后来,我将稿子投给大市以上乃至省外的媒介,获得较高的用稿率。

我的写作有个坏习惯,先磨题目,再磨结构,不达到庖丁解牛那般胸有成竹,是不会动笔的。一气呵成写好第一稿后,不急于改,沉淀一两天后才会动笔改。反复读,反复改,多则十五遍以上。我的这五十六篇散文都是用时间和汗水泡出来的,没有捷径可言。

习作中涉及的人和事,我总是怀着敬畏之心。我认为,材料的真实是散文的根基,炽热的真情是散文的魂灵,灵活多变的语言是散文的生命。《临泽凉粉》《周杨湾纪事》《临泽高跷》等篇我采访了三十多人。写《我的父亲》(上、中、下)时,所涉及的材料是我最熟悉的,初稿写好后,我分别发给众多亲友征求修改意见,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正直厚道、血肉丰满的父亲形象。写《麦冬花开了》时,从麦冬开小白花、结绿果、果变黑,到最后果炸开,前后观察三个多月,麦冬成了我挚爱的朋友。《白玉兰赞》动笔前,我选择晨曦初照、正午时分、夕阳西下、明月朗照等不同时间段观察,那段时间,白玉兰成了我心中的美人。

写作中,有时偶尔会出现短路的情况。一个电火花一闪,思路通了,豁然开朗。写我母亲传授的几种美食贮存方法时,煞费苦心,选不到一个满意的题目,不经意间,看到“锦囊妙计”这个成语,脑中火花一闪,便用了“母亲的美食锦囊”作标题。构思《长歌当哭的四月》时,为第三部分的比喻句所困。那天正巧路过南京武定桥,看到桥边硕大的泡桐花开得正盛,我一下子想起朱延庆老师分析艾青诗歌中“紫色的魂灵”时说过,紫色代表高贵。我的思路瞬间接通了,便有了“……像紫色的泡桐花”这个比喻句。一次乘电梯,与一位举止优雅、衣着得体、面带微笑的年约六十岁的女同志同乘,我脑子里一下子冒出“老师相”三个字,回家后很快写成一篇散文。

汪曾祺先生“人间送小温”的创作理念是我创作的座右铭,我的拙作探究芸芸众生的百态,歌颂人间的大爱、真爱,弘扬生活中的真、善、美,努力在普通人身上挖掘闪光之处,在人间烟火气中彰显正能量。无论效果如何,我一直在践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