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从汪朗的《六味集》说起

2024-12-05 18:24:28    作者:□ 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汪曾祺先生有一本《五味集》,长子汪朗近期出版了一本《六味集》。这本书收录了29篇关于饮食文化的随笔,从书名看,比五味还多了一味。汪朗说,所谓六味,写的是味外之味,文章对于食材选择、烹饪技法之类的内容虽有涉及,但更关注与饮食有关的人情世故,寻觅五味之外的别种味道。汪朗先生非常谦虚,他在自序里说:“偏偏家里又有个美食家横在那里,名叫汪曾祺……我写这些东西,老头儿如果看到,大约只会哼哼两声,心里头觉得和他文章的路子不一样,非驴非马,很不纯粹。”

《六味集》的写作风格独特,结合了传统笔记体小说和当代微博体的特点,文章精短且富有谐趣,符合汪曾祺的风格。书中不仅记录了汪曾祺与王世襄因吃结缘的故事,还提到了1960年代北京川菜的普及等历史背景,展示了作者对饮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汪曾祺谈吃的文章有不少与“乡愁”有关,如写故乡高邮和旅居昆明的吃食,从食物引发对旧人旧事的回忆。《六味集》中的文章同样蕴蓄了浓浓情感,汪朗与父亲相比虽然少了一些旧的回忆,但丰富的美食经历让他欲罢不能,什么豆腐、螃蟹、烤鸭、黄瓜、韭菜、锅巴、月饼,甚至臭食都成了他笔下的素材。《四川饭店杂忆》写1962年汪曾祺回到北京,一家人终于团聚,父母为给子女补充营养,宁可做“月光族”也要时常带兄妹三人下馆子,去得最多的就是四川饭店。作者对担担面、抄手、小笼蒸牛肉等地道的川味小吃记忆犹新,尝鲜毛肚火锅,更是留下深刻印象。

要说汪氏父子美食文章的不同,汪曾祺的文章感性些,汪朗的文字则理性些。汪曾祺的文字间流淌着对生活的热爱,汪朗的文字往往会对一些文化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如《豆腐的贵与贱》一文,作者细数豆腐的历史后,略抒感慨:“尽管刘安发明豆腐的说法并不可信,但人们至今对此仍津津乐道。这其实也正常。中国人多有尊上崇古心理,一件泽及众生的好事,总要找个有头有脸的人领衔才好,不能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这样的凡俗之辈,如此才觉得有说道,够分量。”这种文章风格的形成,有作者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的推动。汪朗在自序中说:“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写作套路,主要是当初约稿的刊物都不是生活类的媒体,有的是财经类的,有的是管理类的,弄一篇纯粹谈吃谈喝的文章夹在其中,实在不搭。于是只得另想办法,以吃喝为主线,增添些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方面的作料,铺排之余略作发挥,争取和刊物的风格多少有些契合。没想到编者读者对此都还认可,一来二去,便成了现在的格式。”从这个角度看,《六味集》所收,并非“纯粹”谈吃的文字,而是以谈吃为由的文化随笔。

汪曾祺晚年时常翻阅的一些有关饮食文化的小册子如《随园食单》《清异录》等,据汪朗说多是他买来孝敬老爹的。“当时商业部在西单办公,东门外有一个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常年售卖一套‘中国烹饪古籍丛刊’,单本售价不过块八毛钱。我去商业部采访后,经常在书店转转,碰见有合适的小书就买上两本,回家孝敬老头儿。后来他写文章,用过书里不少材料。”“老头儿走后,这些小册子都归了我,后来写文章时也从里面找了一些材料。”这套“中国烹饪古籍丛刊”,见证了汪氏父子的“衣钵传承”。

汪曾祺谈吃的文章充满着书卷气,朴素动人,他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到文字中。汪朗的《六味集》谈吃会聊吃的典故出处,他的“味外之味”是这本书的“画龙点睛”。正如著名文化学者朱延庆在通读全书后给出的中肯评价:汪朗的《六味集》具有“七性”和“五亲”,即知识性、趣味性、历史性、雅俗性、亲民性、文化性、开拓性,亲馨、亲和、亲美、亲近、亲惜。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