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5 18:24:49 作者:□ 翟荣明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县志》载:司徒乡以其境内的司徒潭而得名。司徒潭在邮城东偏北四十五里、司徒集镇西偏南约九里处。水深之处谓之潭,可见,司徒潭本是当地一处较深的水潭。如今,从其现存众多的河港荡汊,亦可想见其昔日潭水之深广。司徒,本指古代教化人民之官,而以“司徒”来命名此处潭水,颇让人费解。
近读民国《三续高邮州志》,有一段文字,似与司徒乡地名的起源有关,谨录于下:
司徒财神庙,在五总十一里司徒潭镇,祀茆、竺、蒋、沈、吴五司徒神像。相传,神,唐末人,尝为一乡捍患,故庙祀之。其号“司徒”,则宋代追赠也。庙不知建自何年,光绪中,里人重修。
据此可知,司徒乡境内原有司徒潭镇,镇内曾有一座名为“司徒”的财神庙。唐末时,有为百姓抵御灾患的茆、竺、蒋、沈、吴五人,财神庙即系为祭祀他们而建,宋代追赠其号为“司徒”。故可推断,司徒潭乃因这座今已不存的司徒财神庙而得名。
明万历二十一年金陵唐氏富春堂刻本《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大全》(下称《搜神记》)亦有“扬州五司徒”的记载:扬州有茅、许、祝、蒋、吴姓五人结为兄弟,喜欢畋猎。当时扬州常有虎狼出没,危害百姓。一次,五兄弟在一山溪之畔遇到一位贫困孤独的老妇人,便以之为母收留赡养,过了一段其乐融融的日子。有一天,五兄弟打猎回家,却再也找不到那位老妇人了,认为应该是被老虎吃了,于是他们便在山野之中寻找老虎踪迹。有一只老虎跑到他们面前伏地而降,虎患遂息。百姓感佩五兄弟的德义之举,在江都县东兴乡金匮山之东(今邗江区西湖街道境内)建庙祭祀他们。只要人们向庙神祷告,往往有求必应。至隋炀帝时,因五兄弟护驾有功,封其号“司徒”,故后人称其庙为司徒庙;唐代封其号为“侯”;宋绍定四年(1231),扬州帅守赵范平定入寇扬州的金国人李全后,认为庙神有暗中相助之功,遂向朝廷奏请加封,宋理宗赐庙额曰“英显”,故称“扬州英显司徒”;咸淳十一年(1275),平章军国重事贾似道来扬州时,认为该庙神有护国祐民之功,奏请封号为“王”,五神被分封为“灵威忠惠翊顺王”“灵应忠利辅顺王”“灵助忠卫佐顺王”“灵佑忠济助顺王”“灵勇忠烈楚项王”。
《高邮州志》之说当源于《搜神记》,然无后者详细,且与之略异。一是州志所载五人“茆、竺、蒋、沈、吴”与《搜神记》“茅、许、祝、蒋、吴”稍异,“茆”与“茅”、 “竺”与“祝”均同音而不同字,另“沈”“许”有别;二是五人在世的时间,州志称在唐朝末年,而《搜神记》称在南北朝末至隋朝期间;三是五人封号司徒的时间,州志称在宋代,而《搜神记》则称在隋炀帝时。
历史上,扬州境内曾有多个司徒庙,如江都区永安镇、仪征市刘集镇、邗江区西湖街道等。而以西湖街道的司徒庙,史料记载最为详细。民国《甘泉县续志》(下称《续志》)关于西湖街道司徒庙之说,亦与《搜神记》稍异。一是称谓,《续志》称“五显司徒”,《搜神记》称“英显司徒”;二是司徒庙的缘起,《续志》除采录《搜神记》五兄弟之说外,另有茅智胜等五位扬州义士之说。《北齐书·王琳传》载:南北朝时期,北齐名将王琳“刑罚不滥,轻财爱士,得将卒之心,雅有忠义之节云云”。公元573年,王琳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被南朝陈将领吴明彻俘获并杀害,葬于八公山侧,后由茅智胜等五人将其灵柩秘密送至北齐首都邺城。《资治通鉴》称茅等五人为寿阳人,北齐曾在安徽设扬州刺史,治所就在寿阳,称茅等五人为扬州人,亦不违史实。
故笔者认为,司徒乡之名源于司徒潭,而司徒潭之名则源于司徒财神庙。庙称“司徒”,或远在隋代,且以祭祀茅智胜等五义士之说较为可信。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