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9 18:10:36 作者:□ 王焕其 来源:今日高邮
花了近一周时间,仔细阅读周荣池先生新著《父恩》,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周荣池刚提笔写这本散文集时,并没有想到会写出“恩情”,他只是想写“一个老子”,好像他的父亲都不能用“一位父亲”这样的字眼。直至在京沪高速某个出口处的活动板房里,写成这部书稿后,他才明白和他父亲有关的每一点事实,对他今生今世都有着不尽的恩情。这种恩情不是具体的给予,而是一种磨练和启示。艰难岁月会给人们带来倔强和坚毅,往往在苦恶情形下生存下来的倔强之人,大都具备以上这种品格。心里面流泪但眼眶里没有泪水,脑子里默默地想着要活出自己的样子。
《父恩》中父亲的犟脾气、暴脾气也是逼出来的。正如文中所说:“要不是他的暴躁脾气,能在这南角墩站得住脚?有时父亲不满意起来,又和他的兄妹们争执。兄妹们又笑着说:大哥哥一辈子也改不了这送命的脾气。”——看来,暴躁对于一个父亲或者所有村庄而言,是一种无奈的策略,是被逼出来的办法。父亲那年从部队退伍回乡,本来可以安排到省城一家轧花厂工作,不料吃了一位大队干部的闷亏,只要大队盖一个章证明他“根正苗红”,可大队支书推托说要再研究研究。就这样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失去了,父亲在大队公章面前吃了亏。可他就是倔强地不肯低头,还摩挲着手里的一根新的桑树扁担说:要是盖不到章,就拿扁担敲支书的脑袋。其实父亲的倔强并非是一个人的脾性,而是一个村庄的情绪遗传,是世代流传的土地上长出来的犟种——就像一条直来直去,不懂得打弯的桑树扁担。
《父恩》中的父亲是千万个父亲的缩影,他们孝义、倔犟、温情、勤劳、豪情、暴躁、怪古、促狭、乐观和慷慨,他们迷信:人一辈子是有定数的,该是谁的就是谁的。他们不太懂什么大道理,一心只想靠着田地里、河浜里扒食来养家糊口,并努力踮起脚尖去托起孩子的愿望,除此以外做得最多的,恐怕便是在深夜半睡半醒中发出的重重叹息和懊恼声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