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6 19:25:58 作者:□ 陈友兴 来源:今日高邮
元仁宗皇庆元年春(1312),揭傒斯赴京谋官,途经高邮,登上了高邮城墙。其时的高邮城墙,已经相当破败。诗人心中感慨,写下了著名的《高邮城》:“高邮城,城何长!城上种麦,城下种桑。昔日铁不如,今为耕种场。但愿千万年,尽四海外为封疆。桑阴阴,麦茫茫,终古不用城与隍。”
“高邮城,城何长。”本是一种修辞手法,一句叹语。但随着高邮城墙的渐次拆除,高邮城,“城何长”,现在真成了一个问题。
一
高邮,秦设高邮亭,汉初置县。高邮城址从秦代以来就已确立,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作为地方治所的所在地。李孝聪先生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后认为:高邮城长期沿用汉、唐城址旧基……明清高邮城垣始终在宋代城墙的基础上修补,城墙没有展拓或缩小。
明隆庆《高邮州志》载:“邮有新旧二城。今之城,宋之旧城也。周围一十里三百一十六步,高二丈五尺,面阔一丈五尺。四围皆有濠堑。开宝四年(971),知军高凝祐所筑。……开禧丁卯(1207),增以重濠。”
“其新城在北门外,宋咸淳初,扬州制置使毕侯筑。今东、北二门外,土城基址尚存。”
高邮原有新旧二城,分别筑于北宋初期和南宋中期。
高邮新城,笔者作过考证,为南宋名将毕再遇所筑。毕再遇开禧三年三月(1207),“兼知扬州、淮东安抚使。”州志“开禧丁卯,增以重濠”,与毕再遇筑新城,当是同一时期。新城四至,南及盐河(今傅珠路)至通湖桥引河一线,北至庙巷(今国雄路)一线;东至文游台西侧东大街小东门一线,西至旧运河一线。新城南北宽约800米,东西长约1500米。规制略小于旧城,相当于旧城的姊妹城或附城。新城元代开始衰败,清嘉庆以后已不见痕迹,故此处不作赘述。
高邮旧城,即宋初所筑之城,一直存续到解放之后。1956年到1972年间,由于京杭大运河改道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需要,高邮城墙大部拆除,只留下东南角以魁楼为中心的122.7米长的一小段。因此,高邮城的长度已经不可能通过实地丈量的方法获得。
高邮城,城何长?
二
民国《三续高邮州志》,卷首有完整的高邮城区图。是图为1920年前后的测量地图,已经运用了科学测量技术与绘图方法,是一幅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地图。地图显示,最早的高邮城池,也就是《高邮州志》所说的旧城,为不太规则的方形。
魁楼与镇国寺塔是高邮城的标志性建筑物,两点之间直线距离为1180米;市河上南市桥(现名西市桥)与北市桥(现名高公桥)也是城区两个重要的控制点,其间直线距离为885米。以此为基准或比例尺,可以在州志地图上进行量算。
在地图上,量得高邮城四围周长5520米。高邮城区南北中轴线中山路(南北大街),自南门天桥沿中山路至通湖路1630米;自东门沿府前街至西城墙1330米,两者相乘,即可以得到旧城城区的大致面积,约为2.17平方公里。淳熙十六年(1189)十一月,南宋诗人杨万里奉命接伴金国贺正旦使。月底抵高邮城,赋《过高邮》诗云:“城外城中四通水,堤南堤北万垂杨。一州斗大君休笑,国士秦郎此故乡。”其时,高邮新城尚未修筑,故杨氏所见斗城,就是这个旧城。
高邮城总的格局,东西两城门南北相错,南北两城门相对。城区主干街道,府前街东段(州前大街),东门至中市口760米;西门大街(今西塔街)自中山路至西城门段660米。南北大街,通连南北城门,为城区中轴线,实际上要偏于城区西侧100米。
这个地图数据,有严密的数理基础,是靠得住的。
隆庆志,高邮城“周围一十里三百一十六步”,这是一个明代的数据资料。
关于长度单位,历代变化不大。清人有过小结,“五尺为一步,两步为一丈,十丈为一引,十八引为一里。”梁方仲先生《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考证,明代一尺的长度合32厘米。以此换算,明代一里合360步、576米。一十里就是5760米,316步为506米,依此计算下来,高邮旧城的长度应为6266米。
城墙不仅事关城市的安全,也与民生、经济密切相关。历代城墙的修葺,每每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十里三百一十六步”,实质就是一个分工分段、计取工程量后得到的工程数据的累积总和。
这同样也是一个精确可靠的数字。
但是,两个数据并不一致。量测结果比文献记载少了746米,几乎就是一华里半。
三
事实上,两者数据的差异,是因为统计内涵的不同造成的。
高邮旧城建成之后,代有修葺。隆庆志,“嘉定甲戌(1214),作四面库城。”这是高邮城墙建设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库城即瓮城。城门由于其构造上的特点,常常成为敌方攻击的首选之处。因此,为了守护城门,常在其外侧再添筑一道城墙,形成半圆形如覆瓮或方形的防御性附郭,这就是所谓的瓮城。瓮城高与大城同,门开在侧面。
隆庆《高邮州志·秩官表》记载,嘉定年间,汪纲知高邮军。在他主导下,修建了高邮四门的瓮城,极大地提升了高邮城的防御能力。
明代中叶,为抗拒倭寇多次对高邮城的骚扰,重修了旧城,并修了双瓮城也称复式瓮城。依道光《高邮州志》卷首图,高邮城至少东门与北门瓮城为双瓮城结构。瓮城城墙为城市城墙系统的当然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工程计量中,必然要纳入城墙体系之内。
谨以北门瓮城为例,杨汝栩先生《北门沧桑》一文回忆:“北门有三道城门,进了第一道城门,先得向右拐,顺着内外城墙之间的巷道往西,绕一个U形的圈子再向南进第二道城门。二道城门里有座关帝庙,庙门往南又有一座城门,进了这第三道城门才算真正到了城里。”
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扬州市考古队与高邮市文物局联合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出了两宋、明清时期内外瓮城、门道、藏兵洞以及道路等重要遗迹。北门内瓮城呈方形,为南宋汪纲所建。其西墙南北长81米,北城墙仅清理路西侧19.5米。则宋代内瓮城城墙长度,东西两墙加北墙,总长约为200米。
明代在原方形瓮城的北侧修建一座扁圆形状的瓮城(称外瓮城),长度为140.6米。南边不与高邮城北城墙(即通湖路)相接,而是与宋方形瓮城西墙西便门的南侧相衔接,外围有出城市河和瓮城北护城河环绕。如此,北门瓮城内外城墙总长度为340多米。
由于历史的客观的原因,我们已经无法准确探知高邮城其他三座瓮城城墙的具体长度,但可知其长度的总和乃746米与340的差值,即406米左右。在四座城门中,北门城墙占了将近一半的长度。由此可以看出北门瓮城当年宏大的规模,以及在高邮城防中所拥有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回到前文,民国《三续高邮州志》测得高邮城的四围长度5520米,乃是北宋初期高凝祐知军所筑高邮军城的周长,也是杨万里当年看到的“斗大”之城。隆庆《高邮州志》所载高邮城“一十里三百一十六步”,6266米,乃是南宋汪纲始筑瓮城、明代叠加复式瓮城之后高邮主城墙与四座瓮城城墙的累计总长度。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