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南茶――三十年一路走来

2008-07-11 00:00:00    作者: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30年,一个人的而立。30年,一个大国的复兴。1978年——2008年,这30年,是金子般的30年,值得一个民族长时间去咀嚼、去回味。这30年,是不断解放思想的30年。这30年,我们进行了农村家庭承包制、集体股份制改革、民营经济的兴起等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式智慧”解决了“中国式问题”。

在这30年中,天山镇南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茶花依然飘香。2008年6月24日,记者赴天山南茶村采访,亲身感受南茶30年一路走来。

南茶办厂第一人

陈德宝,今年70多岁,是南茶办厂的第一人。走进陈德宝老人家的庭院,一棵高大的香樟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老人笑指香樟,感慨万千,他说,这棵香樟已有30年的历史,它见证了南茶的发展,也使他经常回忆起30年前创办南茶第一厂的情景。

陈德宝会铜匠手艺,配个钥匙修把锁,敲敲打打给村里人带来方便,自己也能赚几个零用钱。但就是因为这,他曾在“割资本主义尾巴”中被当作典型受到批判。

中国农民谁不想过好日子,南茶人也不例外,可在那十年浩劫的年代又有谁敢致富呢?老陈看着周围的村民“炽火晒太阳,喝粥钻被窝,图个穷快活”,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但又不敢做出头鸟,他被批斗怕了!1977年,任天山乡公安特派员的徐兴嘉(原高邮市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蹲点在南茶村,知道老陈脑袋活、有一手好手艺,先后三次登门做他工作,要他带头办个小厂,并向陈德宝打包票,有什么问题他来承担。有了徐兴嘉的担保,陈德宝东拼西凑搞到了一千多元,买了四台缝纫机,叫了7个农民,租了两间村民的草房,南茶红星塑料厂就算办起来了。老陈笑着说:“要不是徐兴嘉当初打包票,小厂办不起来。一年下来产值9000元,利润2000多元,当时2000多元不得了啦!”老陈为纪念红星塑料厂的开办,特地买了几棵香樟树苗栽在院子里,谁知一棵小树苗长了30年变成了参天大树,中途有好几个人要来买这棵香樟,老陈没有舍得,这棵树意义大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在中国农民心中燃起治穷致富的火焰。南茶村党支部在村民大会上宣布:“开动机器治穷,放开手脚致富!”陈德宝一颗长久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据陈德宝介绍,当时南茶村穷得丁当响,一个大劳力一天只能挣8分钱。穷则思变,曾经遭受过批判的陈德宝成为群众心目中的能人。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老陈苦心经营由他一手创办起来的红星塑料厂。他看报纸、听广播 ,探市场行情;跑码头、奔城镇,摸材料来路。老陈说,当时到扬州、安徽天长等都是两条腿走,在扬州,小旅馆都舍不得住,晚上睡在文昌阁里,哪像现在出门小汽车、住的是星级宾馆。经过陈德宝几年的努力,红星塑料厂的产品出扬州、入上海、进北京,行销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人造革包、皮手套、旅游鞋还出口海外,为国家创汇。红星塑料厂从几个人发展到几十人、几百人,产值也从9000元增至1985年的1000多万元,厂子一下红火起来了。按承包合同,陈德宝可得7万元奖金,可他没有要,而是拿出5万元为村民建了公共浴室,其余的都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和扩大再生产。

南茶村沐浴着党的政策春风发展了,上了省、市、县的光荣榜。陈德宝欣喜地拿出一叠奖状,展现在记者面前,从1983年到1987年,南茶村以及老陈创办的红星塑料厂先后8次受到江苏省政府、扬州市政府的嘉奖,老陈说,这些奖状我一直保管得好好的,这是荣誉也是历史,同时更能反映出改革开放的成果。

老陈1994年退休了,在他担任红星塑料厂厂长期间,为南茶培养了一批市场营销能手,南茶村先后办起了华飞鞋厂、茶花鞋厂、神力橡胶厂、主力公司、希捷公司、汇鸿公司等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企业,1991年南茶成为“苏中第一个亿元村”。

“亿元村”支书明确副乡级待遇

倪贵达,现为天山镇司法所所长,1986年至1995年近十年的时间在南茶村先后担任村总账会计、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采访他时,他正在菱塘光电产业园区大道拆迁现场。对南茶村发生的变化,老倪感慨颇深,他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在南茶任职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十年,也是南茶人发展的黄金十年。1982年到1986年,连续5年的元旦,党中央都发出惠农的“一号文件”,改革开放由农民自发地改革变成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自觉改革,包产到户责任制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农民有饭吃,才能有后面的发展。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于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全面推行家庭承包制后,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于是农村释放出大批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怎么办?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南茶人,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搞起了村办企业、搞起了家庭副业,有的还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南茶村的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1991年8家村办企业使南茶村工业产值达1.36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苏中第一个亿元村”。

说到“亿元村”,倪贵达非常兴奋。他说,那时的南茶人好风光 ,只要有什么现场会、经验交流会都要到南茶来开,有时每天要接待好几批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作为村支书的他经常忙到夜里才回家,“亿元村”的经验他能倒背如流。南茶成为“亿元村”促进了南茶人观念上的转变,正如顺大集团老总倪云达所说,不是党的政策好,谁敢放手大干!

南茶村地处丘陵地带,种粮成本相对较高,为防止农民“抛荒”,村里从村级经济中拿出部分资金反哺农民,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只要你种粮,养猪、养鹅,村里都有奖励补助,剩余劳动力村里安排进村办企业当工人。村级经济壮大了,村里一些公益事业也得到了发展,危桥得到重建,组组通上了砂石路,困难户也得到了村里的扶持。当年有个叫陈永新的青年,爱好美术,村里花4000元把他送到扬州职大学习,毕业后回到村办厂搞新产品设计,为企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村党支部还把当时全村30多名残疾农民吸引进厂,使他们自食其力。

“亿元村”远近闻名,作为村支书的倪贵达也春风得意。为奖励倪贵达在“亿元村”建设中的成绩,1995年,时任高邮市委书记的朱福生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并以市委95年17号文件的形式,明确南茶村党支部书记倪贵达副乡级待遇。说起这事,倪贵达仿佛又陶醉在那个年代。他说,这副乡级待遇他一直在享受,这个待遇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我的,是全体南茶人给他的,他非常珍惜这项荣誉,它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同时也记载着南茶和他人生发展的历程。

南茶明天会更好

南茶作为“苏中第一个亿元村”,同“中国第一村”华西、“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南茶村凭借其传统的箱包、鞋、橡胶制品产业的强势发展,成为“苏中第一个亿元村”,但到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集体企业的种种弊端,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使企业耗去了内力,也抵消了外力,企业的产品质量、经营管理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南茶经济开始走下坡路,并一度陷入低谷。21世纪,南茶人痛定思痛,顺应改革大潮,把集体企业全部改制为民营企业,以激发经营者的原动力。南茶人开始意识到光靠传统产业、守着小富即安的思想,南茶很难实现再次腾飞。于是他们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和发展高新科技企业,先后引进4家高新科技企业入驻南茶,南茶再次焕发了生机。

在南茶村村部,记者见到了现任村党总支书记吴长余。对南茶村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吴支书说:“饱尝成果、享受喜悦。如今的南茶是南茶人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感召下发展起来的,作为新生代的南茶领头人,深感责任重大。”南茶在发展过程中虽走过一段下坡路,但经过改革的“阵痛”,南茶人观念更新了,1986年前,南茶村只有一个村办企业,工农业总产值才1300万元,人均收入近千元。现在全村有民营企业38家,年产值4.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0800元。在天山镇办规模企业的有90%都是南茶人,南茶被誉为天山企业家的“黄浦军校”。

南茶村是老典型,在新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中,如何让新的活力注入“老典型”,使其成为新形势下的新典型?南茶村党总支书记吴长余说,南茶作为高邮经济总量第一村、扬州市出口创汇第一村、扬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高邮市首批小康村,正以“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制度和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19项考核指标为依据,切实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劳动力转移,实施工业强村,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使村民应保尽保,将南茶村建设为“富裕、生态、魅力、和谐”的小康村。

我们回顾30年,是用历史的眼光观照今天,我们步行南茶,是用发展的眼光观照高邮。当我们不再像30年前那般贫穷,当民间的改革动力已触摸天花板,当体制的改良已到达核心地带,我们在沐浴着党的春风雨露的同时,寻找的是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智慧和动力。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