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综合新闻
“蒸笼”搬出“甜瓜山”,这家人用辛苦换来“真甜”!

2025-07-11 16:53:39    作者:    来源:今日高邮

盛夏时节,暑气蒸腾,却挡不住果农们忙碌的脚步。连日来,龙虬镇一沟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藤蔓间结满了饱满的瓜果。记者在现场看到,果农们顶着烈日穿梭其间,用忙碌的身影编织出一幅盛夏丰收图景。

10日上午9时许,合作社的大棚外已有了灼人的热气。63岁的陈宝西挑着扁担,正运送刚采摘下的香瓜。他弯腰将两袋装满香瓜的大塑料袋勾在扁担两头的挂钩上,再缓缓直起身子,一步步向棚外的农用车走去。大棚门口,合作社社长陈鼎俊快步迎上,接过父亲肩上的担子,将香瓜搬上车。父子俩默契配合,不多时,车厢里便堆起了小山似的瓜堆。

此时虽未到正午,棚外阳光已如烈火般炙烤,棚内更是热浪逼人。刚迈进大棚,人就被闷热的空气紧紧包裹,一会儿身上的衣服就湿透了。“香瓜都‘躲’在藤蔓底下,采摘时需要一直蹲在地上,大姨们每天都累得直不起腰,非常辛苦。”陈鼎俊指着藤蔓间藏着的翠绿果实,语气里满是心疼。

一沟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前身,是高邮市龙虬镇鼎俊家庭农场。2017年,陈鼎俊在省农科院学习了种植技术,回到家乡龙虬镇承包了110亩土地种植蔬菜瓜果,不仅让家庭农场扎了根,更带动几十位村民在家门口捧起了“饭碗”。今年,合作社里的香瓜和甜瓜再次迎来丰收,预计总产量可达30万斤到40万斤。

这些年,陈鼎俊的父亲陈宝西和母亲王巧梅天天“泡”在果园里,每天更是从白天忙到天黑。“合作社雇了30名附近的村民来采摘和日常管护,他们的年龄基本在65岁以上。”陈鼎俊擦了擦额角的汗告诉记者,为了避开中午的高温,采摘工人们早晨5时就开工了,每日上午9时前,采摘工作基本结束。

棚外的水泥地上,刚卸下来的香瓜堆成了小山,一旁还有打包好的甜瓜。陈鼎俊来不及休息,又赶紧和父母分拣起瓜来。“今年雨水不多,光照充足,香瓜和甜瓜的品质比去年还要好,但是瓜的个头有大有小,要按照规格把瓜装箱。”陈鼎俊一边跟记者说着,一边麻利地将不同大小的瓜放进对应的箱子里。

午后,日头越发毒辣,气温一个劲往上蹿。陈鼎俊和父母三人额头上,汗珠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后背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脊背上,可他们手里的活计一点没慢。“要赶紧将瓜包装好,冷藏车一会儿就到了。”陈鼎俊说,夏季正是绿宝香瓜和玉菇甜瓜上市的季节,“绿宝”翠绿欲滴、香甜脆爽,“玉菇”圆润饱满、细腻香甜,都深受市场欢迎。合作社每日新鲜采摘4000斤香瓜和甜瓜,供应到江浙沪的100多家自助餐厅。

下午3时半,最后一批香瓜打包完毕,整齐地码成垛,收购瓜果的冷藏车也准时开进了合作社。陈鼎俊立即上前核对采购单,与工人一起将一箱箱瓜果搬上车,沉甸甸的箱子在他们手里传递,碰撞出丰收的声响。

此时,陈宝西和王巧梅捧着两个甜瓜走过来,看着渐渐装满的车厢,黝黑的脸上露出笑意。“忙活一天,就等这趟车走了才算踏实。鼎俊,快来尝尝瓜!”一家人咬了一口甜瓜,清甜的汁水在舌尖散开,不约而同地笑起来:“这瓜,是真甜!”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