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3 19:19:15 作者: 来源:今日高邮
本报讯(通讯员 钱叶波 记者 郭萌)“聚一份欢畅,聚一份吉祥,聚一份花好月圆的好时光……”近日,高邮书场内座无虚席,秦邮之声合唱团“乐舞歌幸福 银龄绽芳华”惠民演出精彩上演。这是我市系统整合银龄文化人才资源,打造“文化育人、艺术惠民、非遗传承”三条路径擦亮银龄志愿服务品牌的生动实践。
文化育人,让理论与情怀活起来。我市创新采用“理论+文艺”融合模式,组织银龄文化志愿者将党的创新理论、文明新风、乡村振兴等内容融入文艺创作。扬剧小品《婆媳情深》传扬优良家风,高邮民歌新唱《数鸭蛋》展现乡村新貌,快板《平安是福》普及安全知识……今年以来,“理论+文艺”巡演已开展30场,惠及群众2万余人次,实现了“农忙看戏学政策,既解乏又长见识”的良好效果。
艺术惠民,让文化服务沉下去。我市充分发挥银龄志愿者专业优势,以老年大学艺术团、秦邮之声合唱团等为骨干力量,培育“文艺银先锋”团队7支,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市老干部书画研究会连续5年开展“送福送春联”活动42场,覆盖22个村(社区)。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10位银龄书法家为烈士纪念碑庄严描金,以笔墨寄托哀思。秦邮之声合唱团、朝霞艺术团等年均开展送戏下乡40余场,惠及群众超3万人次。
非遗传承,让老手艺火起来。我市积极发掘银发人才资源,推动非遗文化薪火相传。康华社区老年大学开设“非遗第二课堂”,银龄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制作艾草香囊、传诵端午经典。卸甲镇银发人才杨敏成立工作室,将肩担木偶戏引入校园。今年3月,在“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活动中,杨敏团队现场展演吸引线上观众超10万人次,开辟了银龄助力非遗传承的新路径。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