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2 21:14:46 作者:□ 市第一小学 徐秋秋 来源:今日高邮
一、案例背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重构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为导向,推动美术教育从“技能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当前苏少版二下教材还未更新,原有的《花儿朵朵》都以单课呈现,“教师示范——学生复制”的模式导致学生作品“色彩单调”、“情感同质”,割裂了艺术与个体经验的联结。
为此,笔者将相关单课整合成“观察——表达——融合”的大单元,设计《花儿初印象——多感官识花》《花儿会说话——色彩传情》《花儿换新装——水墨创花》三课时,依托“情境认知”“具身认知”理论,搭建“感知——表达——创造”的素养路径,为旧版教材大单元教学提供样本。
二、案例描述:大单元三维情境中的情感唤醒与素养生长
(一)具身观察:打破“视觉符号”(第一课时:《花儿初印象——多感官识花》)
本课时通过“延时摄影+AR技术+实地观察”三层设计,破解单课观察不充分的问题。课上首先播放花朵延时摄影,让学生感知“色彩渐变”与“形态变化”,触发“花儿像在跳舞”的体验;然后借助AR技术呈现3D花朵,让学生多视角观察微观结构,自主发现“向日葵追着阳光跑”;最后带领学生实地“蹲看”“轻触”“速写”,完成从“符号认知”到“具身感知”的转化,为创作积累素材。
(二)情感表达:联结“色彩——情绪”(第二课时:《花儿会说话——色彩传情》)
承接上一课时的观察经验,本课时以“专属花设计”为核心,依据“情感色彩学”(色彩引发情绪反应),引导学生将“暖色系温暖感”“冷色系宁静感”与自身情绪联结,如“开心又紧张”的小雨选择“黄色花芯+浅蓝色花瓣”,外显内在情绪。最后通过“花朵故事会”,让学生分享作品情绪故事,将个人情感转化为艺术符号,融合“艺术表现”与“文化理解”素养。
(三)传统创新:对话“古今艺术”(第三课时:《花儿换新装——水墨创花》)
作为单元收尾课时,本课时以“水墨画花”为载体,补充旧版教材中传统艺术与现代创作结合不足的内容。课上首先讲解“墨分五色”技法,传递“以形写神”传统理念;随后赏析王冕《墨梅图》,引导学生理解“水墨淡浓传梅风骨”。最后在“墨彩结合”环节中,学生将现代色彩认知融入水墨,创作出“古韵新貌”作品,完全符合“创新实践”素养,印证了“教育即生长”理论。
三、总结与反思:价值与启示
(一)理论价值
案例实践表明,旧版教材大单元改造需抓三大核心:认知具身性、情感连贯性、文化融合性,构成“情境——认知——素养”逻辑。相较于单课情境设计,本单元将“情境”升级为“素养主线”,通过三课时层层递进,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单课知识”转向“主动建构单元经验”,为旧版小学美术教材的大单元教学改革提供实践依据。
(二)实践与展望
实践中仍有优化空间:情境设计需结合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调整难度梯度以匹配“最近发展区”,可加入“情绪日记”强化情感连贯,设计“观察——色彩——水墨”技法路径。且在未来可开展大单元情境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相关性的量化研究,探索更多旧版教材的大单元改造案例,结合科学(植物生长)、语文(花卉诗歌)等学科,构建跨学科美术学习生态。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