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教育园地 > 教师论文
凤头豹尾:打造作文的惊艳开篇与有力收束

2025-11-19 19:40:04    作者:□ 市汪曾祺学校 邹歌    来源:今日高邮

一篇优秀的作文,恰如一幅精致的艺术品,其开篇与结尾往往决定着整体的审美高度与思想深度。元代文人乔梦符曾言:“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这“凤头”与“豹尾”之喻,精妙地道出了文章起首当如凤凰之冠般瑰丽夺目,结尾当如豹尾扫击般刚健有力的美学追求。对于正处于写作能力关键塑造期的初中生而言,研习如何打造作文的“凤头”与“豹尾”,其意义尤为深远。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作为经典文本的荟萃之地,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范例宝库。

一、凤头:惊艳开篇的多元范式与艺术魅力

“凤头”之要,在于瞬间攫取读者的心神,以其新颖、精巧、简洁的特质,铺设通往文本深处的小径。一个成功的开篇,是作者与读者建立的第一座情感桥梁,它或设悬念,或绘场景,或定基调,其魅力在于多样性中的精准一击。

(一)悬念式开篇:于无声处听惊雷

悬念,是叙事作品中最具牵引力的磁石。它通过呈现非常态的情境或矛盾,在读者心田播下好奇的种子。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深谙此道:“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开篇点明“早已卖掉”、“相隔七八年”,时间上的距离感立现;“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与“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与逻辑矛盾——一个仅有野草的园子,何以成为童年“乐园”?这“乐”从何来?此种悬念,瞬间激发了读者的探知欲,迫使他们跟随文字,去那记忆的园中一探究竟。

(二)场景式开篇:未成曲调先有情

景物描写并非无情之物,高明的作者常借景语作情语,在叙事未启之时,已渲染出浓郁的氛围基调。鲁迅的另一名篇《故乡》即为典范:“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此段开篇,“严寒”、“深冬”、“阴晦”、“冷风”、“苍黄”、“萧索”、“荒村”等一系列冷色调意象密集铺陈,共同编织成一幅荒凉、寂寥的故乡冬景图。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写照,更是“我”心境外化的投射,为全文定下了沉重、悲怆的情感基调,使读者未闻其详先感其情。

(三)破空式开篇:石破天惊逗秋雨

有些开篇,不依常理,不循铺垫,如奇峰突降,以极具冲击力的判断或情感呐喊,瞬间震撼读者心灵。莫怀戚的《散步》起笔便是:“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此句看似平实,实则匠心独运。它摒弃了任何背景交代,直接将“散步”这一日常事件及其核心人物群像,以不容置疑的陈述句推出,如同戏剧开幕,人物即刻登场,简洁、醒目,充满了画面的定格感。而朱自清《春》的开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则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种急切、欢欣的期盼情绪淋漓尽致地喷薄而出,这种情感的热浪瞬间就将读者卷入对春天的共同期待之中。

二、豹尾:有力收束的多元向度与升华艺术

“豹尾”之力,在于收束全篇,言止而意未尽,给人以力的震撼、情的回荡与理的启迪。它或呼应前文,或升华主旨,或留白余韵,其力量在于凝聚后的迸发与延伸。

(一)呼应式收尾:圆融贯通显匠心

首尾呼应,是中国文章学中结构完整性的重要体现。它使文章前后勾连、血脉贯通,形成严谨的圆合之美。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开篇述及母亲“勤劳一生”,结尾处则写道:“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此结尾,既回扣了母亲“勤劳”的本质特征,又将对母亲个人的缅怀,升华至对全体劳动人民的礼赞,由点及面,由家至国,情感与立意均得以极大提升,结构上亦显得无比严谨。

(二)升华式收尾:登高望远览众山

升华式结尾,是文章思想性的终极飞跃。它跳出具体事件的叙述,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或时代精神。莫怀戚《散步》的结尾便是如此:“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整个世界”的比喻,将一次普通的家庭散步,提升到对生命传承、中年人责任与家庭伦理的深刻象征层面,韵味深长。同样,曹操《观沧海》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雄奇想象作结,最终落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将沧海之博大与诗人囊括四海、吞吐宇宙的豪迈气概和宏伟志向融为一体,实现了景物、情感与志向的完美升华。

(三)留白式收尾:余音绕梁声不绝

留白是东方艺术的重要美学原则,在文章结尾处运用,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奇效。它不把话说尽,而是有意留下思考的空间,让读者凭借文本的暗示与自身的经验去完成最后的解读。安徒生《皇帝的新装》在结尾处写道:“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故事就在皇帝与群臣这自欺欺人的滑稽游行中戛然而止,并未直接点破其荒谬,也未交代任何人的结局。这种留白,将讽刺的锋芒隐藏于平静的叙述之下,反而更显犀利,引发读者对虚伪、虚荣与集体无意识的无限深思。

三、凤头豹尾的创作启示与教学实践

教材中的这些经典范例,为初中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清晰可循的路径。从模仿到创新,是掌握“凤头豹尾”之法的必然过程。

(一)开篇的自觉追求

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开篇即决战”的意识。下笔之前,需反复斟酌,力求起笔不凡。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多种开篇方式:或设置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描绘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特写镜头,或引用一句切题的名言警句,或如《散步》般直接切入核心事件。关键在于,打破“从前……”、“有一天……”之类的套话,培养语言表达的自觉性与创造性。

(二)结尾的刻意经营

其次,要强调结尾的“经营”意识。避免草草收场,或陷入空喊口号的窠臼。教导学生在文章临近结束时,考虑如何自然地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如何与开头形成巧妙的呼应,又如何能够留下让读者回味和思考的空间。像《回忆我的母亲》那样由个人情感上升到家国情怀,像《散步》那样由生活小事感悟人生责任,都是值得学习的结尾升华策略。

(三)首尾的整体构思

再者,需强化首尾一体的整体构思。“凤头”与“豹尾”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文章有机整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构思阶段,就应将开头与结尾联系起来通盘考虑。开头埋下的伏笔,结尾要有所关照;开头确立的基调,结尾要有所回应与发展,使全文气脉贯通、结构严谨,如同一气呵成。

“凤头豹尾”,虽仅四字,却凝聚着千百年来文章学的智慧精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以其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为我们生动诠释了开篇与收束的无穷魅力与多元范式。对于初中生而言,深入研读这些范例,用心揣摩其间的艺术匠心,并在持续的写作实践中大胆模仿、勇于创新,是提升作文水平、锻造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途径。当学生能够自觉追求开篇的“惊艳”之力,精心经营收束的“豹尾”之劲,他们的笔下定能流淌出更多结构精巧、思想深刻、动人心魄的华彩篇章。让“凤头”引领我们进入文字的殿堂,让“豹尾”赋予我们思索的力量,这或许正是写作教学赋予学子们最珍贵的礼物之一。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