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葡萄和棉花

2008-10-14 00:00:00    作者: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中秋节前,老家的朋友带来了一篓葡萄,其实是纸质的包装,因为包装盒上印着藤篓的画纹,古朴而别致,乍一看,无异于纺织的手工艺品。一篓大约五斤。打开包装盒,里面是四串葡萄,三串是紫红色的,一串是青色的。我以为青色的没熟,摘下一枚,洗洗,剥开皮,用舌尖舔舔,粘稠的甜汁直粘舌尖,遂囫囵食之,汁多肉嫩,果然不同凡响。

早就听说,家乡的柏林庄园生产几个新品种葡萄,价高而畅销,真正品尝家乡的葡萄还是第一次。

包装盒上,赫然写着“柏林牌葡萄”字样,还获得过省农产品博览会金奖。再看看葡萄,外观上也与市面上销售的葡萄大不相同,不仅果体大,与小乒乓球相仿佛,颗颗如此,大小匀称,而且晶莹剔透,像要吐丝的蚕。

朋友告诉我,这种葡萄的价格是一般葡萄的三到四倍,供不应求,一亩地的纯收益在六千元以上,是种植水稻的六到七倍,是种植棉花的四到五倍。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均衡上市,四季不断。

柏林庄园我是了解的,十年前曾陪领导视察过。庄园的主人,原本是工人,在乡镇企业不景气的时候,主动退出,看准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前景,自筹资金,创办庄园。他们不懂农业,没有技术,完全是一点点地学习,一步步地探索,其间遭遇过自然灾害的袭击,遭遇过技术障碍,但咬牙支撑,从种植西瓜蔬菜到种植葡萄,从提篮小卖,到创立品牌,包装上市,不避风险,不断调整,不断创新,才有了今天的气候,今天的业绩。

中秋节那天,我驱车回家看望父母,一下车,便看到二姐在棉地里干活。放眼望去,进入视野的都是棉田。回到家,整个庭院晒满了棉花,我知道是二姐家的棉花。妈妈在阴凉下剥着僵果,妈说是靠近棉花根部第一次开的花,缺少阳光,打不开果,要靠手剥。我说,这么多要剥到哪一天。妈说,慢慢剥吧,白天剥不了,晚上再剥,多剥一个就多一个钱。

种植棉花在老家已有年头。老家处在里下河地区,沤改旱前,大多是种植水稻,只有高阁地和十边地才种植麦子,后来实行沤改旱,就是稻麦两作,一度还种植后作稻,那就是稻麦三作。记不清从哪一年开始种植棉花,一种就是数年。尽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少地方围田养鱼养虾养蟹,但老家人种植棉花的热情不减。

棉花的种植效益高吗?据我了解,好的年份也就是每亩二千元左右,一般年份仅千元左右,比较起稻麦来,似乎效益要高些,但棉花的生长周期太长,从早春二月积土到年底拔棉秸,前后差不多十多月,而且劳动强度大,打营养钵、移钵都是强度很大的体力活。盛夏高温时节,背着药桶治虫,不仅体力消耗大,而且风险也大,常有农民治虫晕倒棉田里。

对此,我常常想不通,既然如此,为什么一定要种棉花呢?曾询问过村干部。村干部说,种植棉花已成农民的种植习惯,壅根打顶治虫,农民心里样样有数,而且销售只有价钱大小的差别,不会烂在家里卖不掉。如果调整产品结构,搞得不好,就可能血本无归。农民赢得起输不起啊。

这些当然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是就为了熟悉,而被死死地捆在棉花上,不是得不偿失吗?

我说,人家柏林庄园的葡萄不是种植得很好吗?

他们说,风险也不小,2000年龙卷风那一年,庄园的损失可大了,一般人家亏得起吗?

说到底,农民是怕,怕不懂技术,怕没有市场。

尽管如此,老家人的思想随着市场农业的不断深入已经开始转化。不到两年时间,已经建成四个面积在千亩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其中有机蔬菜合作社已经发展至万亩。

葡萄和棉花是两种农作物,但折射的是两种观念,两种种植模式。我想,只要从保护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的收入出发,引导得法,服务有力,农民会从传统的思维和习惯中解放出来,致力于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到那时,会有更多特色鲜明的庄园出现。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