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4 00:00:00 作者:王闻大 来源:今日高邮
武宁王庙故址在三垛老镇区东北隅,它西邻光福寺,北依城隍庙,前殿雄伟,后楼高耸,幽径溢芳,碧空流云,堪称别有洞天。
从前河泊舟登岸,抬头可见一古朴牌坊,圆形拱门,横额书“武宁王庙”四个大字,此即临河山门。经山门沿宁王巷向北,横穿前街、二街、三街,遥见一水磨罗砥砖贴面的山门殿,圆形拱门上方,“古武宁王庙”五个朴拙大字赫然入目。山门殿内,一块披着厚重历史风尘的石碑拔地而起,诚如县志所云:此碑“剥蚀难辨,残文简介武宁王生平……”
过山门殿为一院落,古木参天,老干虬枝,中有天香炉一只,腹壁铸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及施主的功德芳名。一条神道直抵大殿,大殿正中,武宁王贴金塑像端坐神台,峨冠博带,面容俊朗,透着一种驭将统兵的龙骧虎视。两厢为列将台,陈霸先、王僧辨等六员大将披甲戴盔,各执兵器肃立左右,皆横眉怒目,栩栩如生,鸷敌望而生畏。
史料记载,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之子萧大威受封为武宁王,邑2000户,三垛及其周边地区(旧名武宁)即为其封地。时值侯景之乱,大威遇害于三垛,后里人“遂立武宁王庙以祀之”。此即武宁王庙之由来。
侯景之乱是南朝梁武帝末年由降将侯景发动的叛乱。侯景原为北魏镇守河南的大将,公元547年降梁,受封为河南王。次年举兵叛乱,取谯州,过长江,549年破建康而攻台城,武帝含愤而死。侯景改立萧纲为简文帝。551年废萧纲而立萧栋为梁帝。施废梁帝自立,改国号汉。552年汉被梁将陈霸先等所灭,侯景逃亡时被部下杀死。
侯景之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血淋淋的一页。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侯景破建康后,“专事烧杀掠夺,做尽惨虐行为,以取笑乐”,使长江流域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北各40里、拥有28万户的大都市“荡然无存”。而后又分兵向广陵、吴郡、吴兴、会稽,追杀逃亡诸王,大肆烧杀抢掠。破广陵时,“捕城中人不论老少,埋半身入土,兵士驰马射击,8000人一时都被惨杀……”真可谓“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三垛以立庙祭祀这一特殊的方式记录了这一惨烈悲怆的历史,用建筑和宗教的语言再现了那一幕惊心动魄的风云变幻。它凝结着庶民百姓的爱憎和是非、良知和愿望、理想和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遗世独立的武宁王庙并不比香火天下、庙食盈寰的孔庙、关庙、岳庙等逊色。
武宁王庙距今已有1450余年,最近一次重修是清乾隆年间,县志记载:“乾隆辛丑,后楼毁于火,前殿亦颓圮,里人葛锦山重建。锦山,明御史萱六世裔也。”后经历天灾战乱,到抗战期间已是衰微破败。惜国事是非,民生凋敝,无力维修。主持僧只手头陀是个戒行严苦的和尚,因发愿重修庙宇,竟一刀砍下左手,置于一玻璃器皿中,用药水浸泡,吊于项下,旋即行脚囊钵,云游化缘,行踪不定。曾有人在普陀、峨嵋、五台山等地见到他,可惜一直没有回来,大概早已往生了。
千余年来,以三垛为中心的高邮东部地区一直称作武宁,直至近代,这个具有独特内涵的名称,才湮没于朝代的兴废和更迭中。汪曾祺先生曾因此在《他乡寄意》中无奈地感叹:“连秦少游的老家(武安乡)在哪里,也都搞不清楚,实在有点对不住这位绝代词人。”上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时,与三垛相邻的三阳改称武宁,虽与历史上的武宁相去甚远(至少范围要小得多),但多少给汪曾祺以一些宽慰,却不料昙花一现,武宁这个地名又消失于后来的区划调整中。
建国初,武宁王庙彻底颓圮,荡然无存。但是,千百年来薪火传承所铸就的道德、伦理、精神、文化的大厦却不应因之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