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8 00:00:00 作者:尤泽勇 来源:今日高邮
奥运带来的变化太多太多。2800个亿投入,让古老北京脱胎换骨,面貌一新。天变蓝了,地变绿了,水变清了,路变阔了,亚洲第一的空港,星罗棋布的地铁站,各具特色的奥运场馆,大面积立体式的绿化带;破损湮没的文物遗址重新出世,市民蜷居多年的大杂院易地重建;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央视新大楼——西方最前卫设计在北京拔地而起。古老的更古老,现代的更现代。
不经意间,京骂少了,公共场所整洁了,人们习惯排队,公交车上有人让座了,口头语中“谢谢”、“对不起”多起来,有人会用英语跟老外打招呼,衣着整齐,“膀爷”基本绝迹……“老北京”正在努力改掉一些不合时宜的老习惯、老风俗,正在学习和适应一些新礼仪。
再有,志愿者应运而生,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只手”参与社会服务与管理,逐步“让政府的归政府,让社团的归社团”。政府建立了发言人制度,信息变得透明,一旦发生与社会相关的事件,不论是好事坏事,也不论事情多大,大都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从传统的“谣言止于智者”变为“谣言止于透明”。对意见、对挑剔、对不同声音不再敏感,开始学会“用事实说话”、“用诚意感动”。
更让国人陌生的,奥运期间政府专门设立三个用于和平集会和示威游行的场所,让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切实落到了实处。奥运会期间北京和其他协办城市出售国外出版的报纸刊物,等等,等等。
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让北京市民和各国运动员直接受益,这些变化看得见,摸得着,因而人们体会深,感慨多,方方面面热议不已。延伸到“奥运经济”,更是有话要说。至于民众风俗习惯的变化,政府治理方法的改进,执政理念的更新,等等,往往被忽视。其实,这些才是奥运带来的更为深刻的变化,而且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变化。
极端地说,即使没有奥运会,北京城市建设迟早也会有变化。有关方面回答提问时也是这样说:2800亿无论举办不举办奥运会都是要投资的,因为奥运会的举办,提前两年完成了(大意)。而观念、习俗、管理方法、执政理念等等的变化,有没有奥运会,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这些变化的本质是什么?我以为如果勉强用一个词汇概括,那就是——普世价值。有没有普世价值这个东西?什么是普世价值?曾经有过争论,莫衷一是。通过北京办奥运,通过北京的变化,可以看得很清楚:确实存在这样一些东西,是运动员需要,市民也需要;外国人认同,中国人也认同。如,安全、环保、动物保护,对人的尊重、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包括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落实,等等。这些共同的东西,笼统地说就是“普世价值”。我们常说“与国际接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普世价值接轨。温总理也说过:“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就是普世价值。
我们在很长时间里忽视普世价值。论及与国际先进的差距,目光往往注视生产力的差距。其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发达,首先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同时也指“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初级”既是生产力的,也是生产关系的,既是技术层面,也是制度层面,既相对于“高级”阶段,也相对于“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30年前思想解放成果来之不易,而认知和接受普世价值同样不易。北京奥运会,正是从生产力和制度两个层面,将中国大大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以往经验看,奥运会的举办,往往成为一个国家转型的节点。日本战后转型,1964年东京奥运会是其重要节点。可以期待,北京奥运会将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节点,将在历史上留下深深印记。不管戴有色眼镜的人士如何挑剔,也不论短视的市民有些许埋怨,北京奥运带来的决不仅仅是体育,其影响决不仅仅是北京,它将中国向前推进:向文明靠拢,向世界开放,向现代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