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0 19:42:29 作者:□ 陈仁存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东大街草巷口从前有个季家班,是唱扬剧兼香火大戏的戏班子。季家班雇一条舫船停在大淖河边,弄船的徐老大和老伴不出行的时候就在河边上摆个小杂货摊子,卖些大淖人常需的东西。季家给付的佣金足够他们过得宽宽绰绰,还在乡下买了十几亩熟田。徐老大也学着哼几段大陆板、补缸、侉侉调。他把孙子春林送到季家班学“打鼓佬”。舫船的艎板桐油油得照映人脸,早晚被拖把拖得干干净净,摇橹上积着厚厚的青苔,太阳一照好清香的。每当那张绛红色的船帆牵上高高直立的桅杆时,大淖人就知道季家班又要下乡唱戏了,所以河边上总是站满了人,不是送行胜是送行。季家班班主季大昌第一个踏上跳板,这在礼数上是必须的,接着是打鼓佬、拉文场的,然后是男、女角儿,抬箱、打杂的。季家班五只衣箱,在同行里属于富有的。况且,季家班代代不缺好角儿,看他八岁的孙子正道生得大头大脸,嗓音清亮,天生就是个唱大面的料,虽然六岁那年出天花留下一脸麻子,但不会影响成将来的大角儿,私塾先生给他起了个字“德本”,后来即以字行。如今是季德本跟在祖父后头上船。
季大昌擅用鼻孔吹笛,船一出发他就吹,悠悠扬扬;他儿子季巧罗吹唢呐,从船出发吹到船靠码头,父子俩珠联璧合。季德本吹了笛子又去吹唢呐,祖父和父亲不让他长时间地吹,怕他“小肠气”吹掉下来,但他就要不停地用劲吹。他的肺活量越吹越大,到了变声期的时候非但没有倒仓,反而声若铜钟,唱、念、做、打,程式娴熟。他的腿功、腰功能做大靠夹鞭、拧身跨腿、椅背倒提。他是花脸戏为主,武戏为辅,从十五岁就开始演包公,到哪里唱戏的消息都会不胫而走。
1943年端午,季家班的船在长江八圩被日本鬼子飞机的炸弹炸沉,船上二十多人只有季德本、德本的表妹丁桂芬及春林幸免于难。当时徐老大夫妻俩抱着摇橹,见三个年轻人的头从浪尖中冒上来,几乎在同时松开手,将摇橹推给他们,老夫妻俩自己却沉了下去。三人抱住摇橹游到江南岸边,被巡逻的新四军救了上来。他们从此在新四军文工团演戏,成为部队文艺兵中的模范组合。解放后已成夫妻的季德本、丁桂芬和春林跟随老首长吴越回到本县。吴越是县长,他让季德本当新成立的县扬剧团团长——人称“麻团长”。
季德本既当剧团领导又当演员兼导演,正面临百废待兴。他唱大面,丁桂芬唱青衣,第一场戏演的是扬剧《白蛇传》,一个扮法海,一个扮白素贞。事后季德本去了天津,拜裘盛戎的徒弟李寿福为师,苦练技艺,把裘派的铜锤花脸融入自己的扬剧行当。
扬剧《秦香莲》演出成功,轰动苏北乃至江南。季德本声腔高亮醇厚,松、空、通,提、跳、弹、蹦,声情并茂:“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叫一声驸马爷细听端倪……”让人从扬剧里能听出裘派的“挂味儿”。扬剧悲情凄婉的旦角戏居多,也有大锣大鼓的喜庆热闹戏。季德本琢磨把京剧《姚期》《将相和》等移植到扬剧,使小开口、大陆板、补缸等曲牌的男腔变得刚毅坚强、铿锵豪情、深藏意蕴,“皇恩浩调老臣龙廷独往,龙恩重愧无报心意彷徨……”
现代京剧《红灯记》,季德本装鸠山,脸型、体态合适不过;丁桂芬装李奶奶,儿子季爱国装李玉和,女儿季爱华装李铁梅。这场革命样板戏让季家人包了,到省里参加文艺汇演,南京军区许司令员都跟他们一一握过手、拍照。
在乡下巡回演出一场接一场,辛苦自不必说了。季德本看到儿子、女儿在戏中都能有闪烁火花的目光,老练成熟,自感欣慰。春林也把自己的儿子带成了好打鼓佬。季家班人马不缺。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