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老 街

2025-03-03 23:21:15    作者:□ 陈忠明    来源:今日高邮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家由中山路马棚巷附近搬到东后街。一晃几十年过去,我从学步儿童成为花甲之人,生命之树的根深深扎在这条街。

那时我们家这里是土路,土很黏,晴天尘土飞扬,雨天则路面湿滑,走不了几步脚上就能粘上几斤泥,甩又甩不掉,一不留神鞋能跑掉。从我们家向南直到城墙根都是这样。当然,我们小时候去不了那么远,过了长生桥就是菜地了,没几户人家,荒得很,我们不敢去,大人们也没心思去。从我们家向北没多远就是百岁巷(有一段时间叫朝阳巷),再向北直通老府衙大门。由百岁巷向北都是砖头路,平常还好走,下雨天踩着跑空的砖准会弄一鞋子水,裤筒里非潮了不可。走晚路要当心,没有路灯,看不清路面,绊个跟头是小,被游荡的狗咬了才算倒霉。直到我小学快毕业时路况才有所改变,从百岁巷到长生桥这段路铺成了水泥路,随后整条街逐步安装了路灯。晚上行人多了起来,自行车也有人敢骑了。

过去虽然路不好走,可街坊邻里的关系不错,谁家有事,大伙都来帮忙。有时设宴招待亲朋,来客能坐到邻居家的堂屋甚至房间里去。平时茶余饭后也常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从没有谁为琐碎事儿红脸闹翻过。那时的后街、后巷没有专职的清洁工人,可街道路面的犄角旮旯、大院里的边沿角落都很干净。下雨了,无论谁家晾晒的衣物,发现了都会收放好不致淋湿,从没听说谁家丢失了什么物件。有沿路乞讨的,大家都会给一点零钱、盛些饭菜。我母亲当年更是心善,遇着年龄偏大的,不光盛饭盛菜,还要搬张小凳让人家坐在门口吃,有时还找些旧衣服给他们……

一天,我再次漫步在老街,玉带河边的夏家茶炉随着城市改造早已不见踪迹,当年来冲开水的人可是络绎不绝;秦家奶奶帮人浆洗的屋子还在;希望幼儿园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稚嫩童声好像还在……焦家巷口附近路中的古井,现在的年轻人哪里知道,但它肯定还在路下,一潭清泉应该不会干涸。对了,小学时的余姓同学就住在这路边,只是这么多年来不知她去哪里发展了,家里的祖屋年久失修,几年前房顶就已坍塌了,是她家人将这里忘却了,还是在外发展得太好,顾不上这老屋了呢?

父母带我们居住的房屋还在,前两年才翻修过。隔壁陶家人去了北京,当年附近几百户人家都要挑着铅桶到这里买自来水,陶大妈整天守着水龙头,挣些零钱贴补家用。高邮师范的东大门还在,只是已多年没有学生进出了。

长生桥还在,过去宽阔的河面变成了小水沟,居民们淘米、洗菜、洗衣服的码头不见了。自来水给人们带来便利,日常生活不需要再到河边码头了。

当年街上人来人往,卖冰棍的背着木箱或骑自行车驮着木箱,边走边敲,“呯、呯、呯……”路上行人或附近院落的人便知道卖棒冰的来了。还有那挑着担子的,一声不吭,只顾敲手中的小锣,“铛——铛铛……”小孩们晓得那是收破烂、换麦芽糖的,于是赶紧从家里找一些牙膏皮、甲鱼壳什么的换点糖吃。

再往南,已不是早先的菜地,路两边密密麻麻地砌成了房子,住满了人家。二十多年前我在这里买了一处二手楼房,解决了家里的住房危机。

小时候,街道两旁还有些许空地,大院里也有不少。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把大家吓坏了,惊恐之余纷纷搭起小棚子防震。后来随着人口增加,住房越来越紧张,以致小棚子加固改造成了住房。菜地没有了,鸡鸭也养不成了。邻里的走动少了很多,大家没时间闲谈了,有空搞点副业增加收入。即使亲戚姊妹间也来往少了,有事打电话,聚会到饭店。生活简单了,人情也淡薄了。

望着街上骑电动车的人匆匆而过,不觉感慨:不知故人皆已老,只觉迎面少年新。这条街上迎来送往几番,年轻人随社会洪流去了远方,至少是去了新城安家,那里有更完善的功能设施,有更便捷的生活。现在留下的多是退休后安居的老人,他们品着茶在路边下棋、打牌,或独自静坐、思考,品味人生。关于这条老街,他们有着太多的故事,有着忘不掉的记忆和放不下的情结。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