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0 22:16:29 作者:□ 后金山 来源:今日高邮
我是个不太喜欢旅游的人,除了退休前单位集体组织过两次出外参观活动,自己单独出远门旅游也就两三次。这种生活态度说不上有多糟糕,但对于一个爱好写诗的人来说,一定是非常欠缺的。
人与自然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会产生共鸣,这种深入骨髄的体验,也许过了六十岁之后,才会更加深刻。去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夫人感慨地对我说:“日子过得太快了,过了七十岁,想做什么大事就困难了。你有什么想做的大事,就赶紧。”平淡的一席话,却有惊醒梦中人的感觉。作为一个诗作者,把自己囚禁在一个小天地里,肯定出不来好作品。天下之大,何不扬起生命的风帆,以诗作桨,抵达一个更高更新的目标?兴许生命需要一次感动自己的抉择,才会更完美。于是,我想到了养育自己的运河,我欠它太多,何不趁自己耳聪目明、身体强健,用诗的脚步去丈量,用诗的目光去打量,用诗的激情去宣泄,用诗的豪放去讴歌?越想越兴奋,说干就干,我开始买书籍,查资料,两次去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深入了解运河的历史和走向,埋头做起了攻略。
自己决定的事,就义无反顾地去做,这是我的个性。朋友们的担心劝阻,没有挡住我前行的脚步。2024年9月19日,我单车自驾,踏上了“诗颂中国大运河”采风的旅程。
第一次单车远程,第一次跨境实地采风写作,第一次灵魂放逐,新鲜的空气、新鲜的视觉、新鲜的物象,潮汐般涌到眼前。首日驱车1064公里,直抵通惠河源头公园。淅淅小雨,飘拂在景区上空。白浮泉遗址,龙泉漱玉的画面,立刻从静止的状态活跃起来。它是喂养一个城市的生命之泉,如今城市长大了、繁荣了,而这白浮泉却枯竭了,就像一位衰老的母亲,披一身寂寞守候在岁月深处。第一站的苍凉感、敬畏心,让我激动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运河遗产点分布较多的北京、天津两地,厚重的运河文化触手可及。我站在通州东关大桥上眺望,宽阔的河面,碧水荡漾。这里曾万千漕船汇聚,帆如林,人如海,一个漂来的北京城,投下了令人遐思的倒影。
中国大运河由北向南可分为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卫河(永济渠)、会通河、中运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等河段。这些河段开凿于不同时代,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历经隋代和元代两次大的沟通,形成了连接五大流域、跨越八个省级行政区的水上交通大动脉。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沿着历史的脉络,追寻运河发展演变的进程,经常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自然的秘境,在与古闸、古桥、古坝、古塔的一次次对视中,心跳骤然加剧。它们曾经的风光、曾经的贡献、曾经的伟大,丰碑般耸立在历史的高处。为它们作诗,颂扬它们的功绩,是我毕生的荣幸。
那些因河而建、因河而兴的城市,留下了古运河永远抹不掉的胎记。我将诗笔切入运河城市的腹部,在洛阳古都体验洛水之北厚重的文化底蕴,触摸中华文明的根脉;在扬州古邗城遗址上寻觅吴王夫差第一锹开凿运河的震撼,在拱宸桥上感受京杭大运河终点的雄奇,回味“帆樯卸泊,百货登市”的昔日盛景;在宁波三江口,灵魂与商船一起出海,千年宁波港、海上丝绸路的大气概,一下子澎湃了我的胸襟……
月是故乡明,河是故乡亲。喝着运河水长大的我,一生就奔赴在运河的圩堤上。上中学的时候,母校就在运河脚下,那时候车辆很少,每天晨练都去大堤上跑;参加工作后,洪水来了,守堤护堤,大雪封堤,上堤扫雪……说不完的往事历历在目,感恩运河的滋润和付出。我写家乡的运河热土、运河人家、运河风情,哪怕是一棵树、一条老街、一支新荷、一只纽扣,都能被感动,因为它们的存在与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感恩运河,感恩社会。作为一个写诗的人,我的足迹不在于深浅,而在于真诚。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