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6 19:27:29 作者:□ 俞永军 来源:今日高邮
三十年前,我在高邮师范读书三年,陪伴我的是百岁巷、东后街、中山路,还有一大片一大片低矮民居。麻团大的商业区,主要集中在中山路、人民路,还有未成型的商品一条街;油条长的小巷,密布于苍老、颓败的房舍左右,迂回曲折,时常有进去容易出来难的郁闷感。
那时的汽车客运站坐落在文游路上,形单影只。低矮的平房,盘踞在马路两侧,周围没有任何高楼大厦,多半是临时搭建的小平房,经营各种小商品,包括高邮特产,诸如董塘、咸鸭蛋、双黄蛋之类,然更多是饺面店、小吃部。看到一辆辆客车缓缓停下来,服务员就会跑上前来,不停地吆喝:“要不要吃饭?”“来碗面吧,我们的阳春面很好吃的!”还有一些卖茶叶蛋、麻团、玉米的,索性背起食品,隔着车窗叫卖。偶尔他们还会挤上客车,一声接一声地吆喝,直到有乘客买下一些才罢休。
如今,出行方便了许多,装上大包小包,说上一个地方,司机直接送达,哪怕是现在的新车站,较远的高铁站旁,亦是顷刻之间。至于现在的文游路,更显得很近很近。十年前我在高邮城上班,有时吃过晚饭,和妻子、女儿从蝶园广场出发,一会儿就走到大剧院、农工商,近在咫尺。是道路宽了,还是人心宽了?是高楼多了,还是心情舒畅了?我不得而知,只觉得远在龙奔那边的新车站,也不过城东一点点;原先的武安镇,早已成为县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师范读书期间,即便颇为繁华的中山路、府前街,一到夜晚也是空荡荡的,没有一个行人。至于蝶园广场,还是一片农家用地,东南角的魁楼,掩映在杂树丛中。如今,“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马路两边,高楼林立,鳞次栉比;一个个居民区如雨后春笋般在盂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个个广场成为高邮市民释放压力、愉悦心情、放飞梦想的绝佳场所。还有汪曾祺笔下的大淖河,我们初见之时,俨然一条臭水沟,而今焕然一新,死水变成了活水,真正回到汪老笔下的《大淖记事》:“淖,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
当高邮城隐约可见之时,就能看到一座方形宝塔巍然矗立在运河当中。如今,修缮一新的镇国寺塔,古朴、端庄、典雅、壮观,吸引无数游客。走在西堤,穿过长廊,登上小洲,凭栏远眺,高邮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群鸥阵阵,帆船点点;落日的余晖将运河水浸染得红灿灿一片,古塔在运河中落下唯美的倒影。盂城驿、净土寺塔、文游台、王氏父子纪念馆等古代建筑融合在一起,折射出高邮这座小城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的厚重历史。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