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20:40:39 作者:□ 夏俊山 来源:今日高邮
童年时的乡村,购物很不方便,货郎一来,我和小伙伴们会高兴得连蹦带跳,直奔过去。
货郎多数是中年或老年男人,一根扁担挑着两只竹编或柳编的箩筐,前头的一只箩筐上面搁着一只扁而方的货柜,上面罩着玻璃,玻璃下面分隔成许多小方格,陈列着发卡、木梳、线团、顶针、缝衣针、松紧带、头绳、皮筋、拉链、扣子、小圆镜、玻璃球、带气球的响哨等零零碎碎的物件,另一头的箩筐下面是换来的破烂,上面则搁着一块或方或圆的木盘,木盘里面搁了一只麦芽糖饼,糖饼直径一尺多,厚约一寸。可能是为了防粘,糖饼上面撒了一层不知什么原料的白粉。
货郎每卖一小块糖,都用一块刀形的单边有刃的铁片,沿着糖饼的边沿用小榔头往下快速一敲。这敲下的又甜又韧的糖块,放进嘴里,一咬一拉能看到长长的丝。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这麦芽糖对乡村孩子极有诱感力,以至于大家都把货郎叫做“换糖的”。
听听“换糖的”是怎么吆喝的吧:“鸡毛、鸭毛、头发窝儿,换糖换针换线啦!”“废铁、旧鞋子、破布、旧塑料、牙膏壳,都好换啰!”货郎吆喝几声,便摇动手中的拨浪鼓,发出“卜咚、卜咚”的声音。听到拨浪鼓声,一些老人、主妇就会停下手头的活儿,翻出家中无法再穿的旧鞋子、旧塑料制品、旧菜刀之类的废品,以及鸡毛、鸭毛等,三三两两地围着货郎担,你要一包针,她要一筒线,或者是一个发夹、几粒纽扣。最细心的是老奶奶,平时梳头把那掉落的头发都收拢成一团,用一块破纸包起来,塞在土墙的裂缝里,货郎担来了,正好换两根缝衣针。
货郎戴一顶半旧不新的麦秸草帽,穿着对襟布衫,脚上是大针脚方口鞋,为人和气,从不斤斤计较。他在货柜边沿刻好了尺寸,大姑娘小媳妇要买“牛筋”(一种扎头发的塑料绳)、做布鞋的松紧带,都是利用货柜边沿丈量的。至于早就惦记着麦芽糖的孩子,屋里屋外团团转,终于找到一些坏胶鞋、废铁块、“鸡肝皮”(中药名鸡内金)、牙膏壳之类的东西,兴冲冲地拿去交给货郎。货郎接过东西并不匆忙塞进箩筐,而是在手里掂量掂量,然后便用小榔头敲打铁片制作的“刀”,斫下一块麦芽糖来给那孩子。
东西换得差不多了,箩筐已经装满废旧,货郎便又挑起担子,拿起拨浪鼓,向村外走去。走几步,不扶扁担的那只手便举起拨浪鼓摇一摇。拔浪鼓的两边分别系了几寸长的细麻绳,绳头有一粒小珠子。随着拨浪鼓的摇动,两颗小珠子便打在鼓两边的蒙皮上,发出“卜咚、卜咚”的响声。货郎渐渐远去,拨浪鼓的声音也越来越低,直至消失在村外。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