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琐忆芦苇场工作

2025-07-15 19:13:01    作者:□ 徐广喜    来源:今日高邮

1984年秋,我从南京农学院干部专修科农经系毕业后,来到芦苇场工作。芦苇场全称是高邮造纸原料芦苇场,由国家原轻工部投资180万元,高邮县政府承建。1979年冬,政府组织原运东十多个公社数万名青壮年农民工,耗时五六个月,筑堤围湖四十多里而成;南圩十四五里,西堤十一二里,北圩与宝应交界十三四里,东堤以运河西堤为依托,占高邮湖东北角五万多亩,内有天然野生芦苇六七千亩。当时的芦苇场属副乡镇级建制,由省轻工厅与高邮县共同管理,为镇江纸浆厂提供造纸原料——芦苇。芦苇实行国家定价,计划调拨。

芦苇场是一个美丽、欢乐的地方。春季,蓝天白云,水秀苇青。夏天,苇丛窜高,绿野一片,鱼跳鸟叫,渔民欢笑。秋季,凉风吹拂,苇波翻浪,芦穗开花,茫茫一片。冬天,喜收芦苇,人工割捆,机船运岸,估重交货,划单结算,一片繁忙。

芦苇场建立党支部,设场部。党支部书记、场部正副场长由县委组织部调配、任命。我到芦苇场上班时,党支部书记房启田同志也升任不久,我任场长,另有三位副场长,组成领导班子,下设办公室、生产股、安全保卫股、财务股,共有工作和管理人员二十多名,主要生产设施三处。场部是芦苇场的心脏,设在界首对河的湖滨乡金灯村腹部。由场部向南二三里远,建大型抽水站一座,由配电房和五艘泵船组成,在冬季收割芦苇前,负责将芦苇场内的湖水抽干。由场部向北三四里远设草库,是芦苇收缴、与镇江纸浆厂交割的场所。

在未成立芦苇场前,芦苇从生长到成熟纯属靠天收,产量低,材质差。芦苇场建立后,由于加强了人工管理,材质有所提高,产量逐年上升,由原年产二三百万斤提升到六七百万斤。为了进一步提高材质和产量,党支部和场部发动干部职工献计献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激励措施,划片管理,责任到组,联产奖惩,绩效到人。将有苇的成片面积,沿东西向的三号河和南北向的中心河为界,三号河北为第一管理责任区,三号河南到六号河北为第二管理责任区,六号河南为第三管理责任区。每一个责任区组建一个管理小组,任命一位组长,一竿子负责,一条龙作业,年终由场部将各片的芦苇产量与上年实绩对比进行奖惩。这样一来,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管理责任心和生产积极性,1984年产苇一千二百多万斤,比1983年提高了五百多万斤;1985年突破一万吨,又比上年多产八百多万斤。

芦苇场工作,最大的压力是安全,防火责任重于泰山。每年冬季,上万亩芦苇滩上,几千农民工上滩割柴,吃喝拉撒全在收割场地上,生火做饭,还有工人抽烟,都有可能发生火情,造成火灾。草库更是防火的重中之重,稍有不慎发生火情,会火烧连营,损失惨重。每年芦苇收割时节,干部职工都是安全员,建立防火安全责任制,每片明确专职安全员多人,每天二十四小时值班。场部还配有防火巡逻人员多人、消防灭火艇一艘,日夜值班巡查,以防万一。1984年秋到1986年底,我在芦苇场工作两年多时间,滩地、草库都安全无恙。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