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7 16:20:40 作者:□ 陈谷登 来源:今日高邮
我这一辈子搬了几次家,用不着的东西丢了不少,但有两把蒲扇至今还保存着,妻子说留着做个纪念,我也是这么想的。我们在农村生活的那个年代,夏秋季节都要用到扇子,主要是用来扇风祛热和驱赶蚊虫。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扇子扇凉风,时时在手中,别人问我借,要过八月中。”在那个还没有电风扇和空调的岁月,扇子的作用可想而知。
扇子的种类很多,在我们乡下使用较多的有三种:芭蕉扇的使用最为广泛,它是用棕榈树叶片做成,因其形状宽大酷似芭蕉叶,故俗称“芭蕉扇”,扇面相对坚硬,扇出的风力也比较大,外出时还可以临时用来遮阳避雨一阵子;蒲扇是用菖蒲叶子编制而成,具有天然的香气和驱虫效果,质地柔软,使用安全,适宜老人、小孩和育婴妇女使用;折扇以竹片或木片为扇骨、纸或绫绢为扇面,便于随身携带,适合日常出行及户外活动,在当时一般为“高雅人士”所拥有。
中国扇子的历史可上溯到远古的虞舜时代,史料中有“舜始造扇”的记载。商周时代,人们用雄雉鸡绚丽斑斓的长尾制成“翟扇”和长柄的“雉扇”,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用于奴隶主和帝王们外出时遮阳挡风避沙的,所以有“障扇”之称,扇子成了帝王威仪的象征,又称“宫扇”。扇子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用具,始于战国晚期,当时扇子多为禽类羽毛制成,故称“羽扇”,多在贵族阶层中使用。到了汉代,扇子开始在民间流行,出现了竹扇和蒲扇。隋唐时期,以竹木为骨架,用薄质丝绸糊成的纨扇趋于流行,形状除了圆形外,还向海棠形、梅花形、葵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种样式发展。北宋出现了当今常见的折扇,因其方便实用,在民间广为流传。到了南宋,随着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的盛行,扇子铺和画商也应运而生,从而促进了中国制扇工艺的迅速发展。明清以后,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成为文人雅士追求的一种时尚,编织、雕刻、书法、绘画及金石篆刻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融合,使得中国扇子升华为一种更加珍贵的民族艺术品。
扇子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涵盖了工艺、艺术与相关社会功能,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团扇轻摇半遮面,纨扇缓摆藏秋思,一把花绢小扇,既可点缀容颜仪态,又能倾诉心语情衷,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诗韵寄托。王昌龄笔下“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裴回”的深宫怨愁,在秋日团扇的徘徊里愈显凄美;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清丽诗句,又让少女的烂漫跃然纸上;苏东坡的“团扇经秋似败荷,丹青仿佛旧松萝”,表达了对人生起伏的淡然和对世态炎凉的深刻感悟;《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执鹅毛扇运筹帷幄,象征着他的足智多谋和雄才大略;《水浒传》里,在炙热的日头下,公子手中不停摆动的折扇,与农人焦灼的汗水形成鲜明映照。这些凝练的文字里,扇子早已成为传递时代风貌的特有符号。戏曲舞台上的扇影尤见风采,《西游记》女儿国王手执画扇显威仪,《贵妃醉酒》杨贵妃舞弄纨扇呈醉态,《桃花扇》里的诗扇作为生死信物更是承载了主人公的离合悲欢。更有文士挥毫作画于素扇,王羲之竹扇题字,还有唐伯虎的山水、张大千的花鸟、郑板桥的墨竹,将书画雅韵融入日常器物,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中国的制扇技艺早在2008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苏州的檀香扇在造型、装裱、雕刻、镶嵌和髹漆等方面,集各种精湛工艺于一身,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庆荣昌的折扇、四川自贡的龚扇、广东新会的葵扇,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浙江杭州的王星记扇和湖州的羽毛扇,也都榜上有名。尽管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扇子作为纳凉工具的实用性降低,但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承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成为传递中华美德和优良传统的重要载体。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