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故乡的河

2025-08-11 18:59:59    作者:□ 俞传安    来源:今日高邮

记忆里北澄子河流至三垛段,在镇西分出南北两条支流,就像张开的双臂环抱着三垛古镇。人们称南边的支流为前河,北边的支流为后河,前河与后河间是繁华的集镇。

前河的两岸大多是民居,其间零星坐落着一些商家店铺和少数的政府单位。前河北岸道路宽阔,叫做前河路。前河路上有不少青砖黛瓦的清代民居,记得其中一吴姓人家的祖屋,其屋檐呈券拱状延伸至前河岸边,如廊桥,又似轩榭,成为前河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不仅能遮阳挡雨,还是街坊邻居夏季纳凉的好去处,更是孩子们弹玻璃球、打康乐棋的天地。

前河走行笔直,河面上由东向西分别有头桥(因桥南是国营粮库,又称粮库桥)、二桥和三元桥。二桥位于镇中心,桥南是三垛中学,桥北有日杂商店、人民饭店、豆腐店、理发店、缝纫店和水产蔬菜行等店铺。二桥周边的地段繁华热闹,人称二桥口。每年夏收、秋收两季,三垛镇属各大队卖粮的水泥船、挂桨船往返穿梭于前河,是前河最为繁忙最为热闹的时刻。庄稼人大清早就争先恐后地把粮船停靠在粮库桥码头,排队盼着粮库早点开门,终于等到看样的来检测完粮食的水分,排队的男人们满脸笑容地挑着粮食去过磅称重,直至把整条船的谷物送入粮仓。岸边赤膊的男人卸了粮来不及擦汗,就被女人催促着纷纷解绳提锚,只见男人双手紧握柴油机气门的摇臂,弯腰用力快速地摇动,当柴油机冒出一团团黑烟,伴随着一声声轰鸣,挂桨船快速地向西面的二桥驶去。如是撑船来的,男人们则需站在船舷上一次次把长篙插向河水深处,由前向后一边小步走着一边吃力地撑着长篙,笨重的水泥船才缓慢地沿河行进。此时的二桥码头已停满大大小小卸了粮的空船,庄稼人在岸边随手下个木桩,扣牢绳子,就可登码头上岸径直向二桥口走去。

正值中午饭点,二桥口远远看去人头攒动,男人走在前面、女人跟在后面,大多数人都涌向了人民饭店和东风饭店,也有少数男人应了女人或孩子的话,在烧饼店买上几个插酥烧饼,一屁股坐在路边凉粉摊的长凳上,叫上几碗油光光的凉粉,一口酥香的烧饼就一口麻辣的粉条,一家人便喜笑颜开地大口大口吃起来。此时人民饭店里人声鼎沸,店堂里坐满了人,来得迟的都上了二楼,木梯被汉子们踩得“吱嘎”作响,孩子和女人好像又忘记了饥饿,一条边站在二楼的木格花窗前,相互挤着看二桥口的街景,又争相招手呼喊着街道上同村的伙伴。

二桥口的喧嚣要延续到下午三四点钟才结束。女人夹着花格子的确良布,孩子喝着黄色的果子露,被男人催促着走出供销社,正巧赶上二合营食品门市部热气腾腾的洋馒头刚刚出笼,男人心里盘算着总是要买几个洋馒头带回去给家里老人的。太阳西斜,阳光像跳跃的碎金子洒在前河的河面上,柴油机的阵阵轰鸣,夹杂着女人与孩子们的笑声,粮船纷纷离开了二桥码头,直至夜幕降临前河才真正恢复了平静。

三元桥距离二桥半里开外,因旧有三元宫而得名。三元桥桥北是镇招待所,桥南有一尼姑庵,因占地面积小,人称斗坛。上世纪文革初期除四旧时古镇上的光福寺与都天庙都遭损毁,唯有斗坛幸运地保留下数间房屋,如今庵内百年的银杏仍然郁郁葱葱。

后河的南岸是古镇民居,三街上的居民走不了百十米便可到后河淘米洗菜汰衣服,后河边长年停靠着铜匠、篾匠和补锅匠的大大小小的木船,北岸的开阔地自然成了众多手艺人生活与生产的作场。后河没有前河的热闹,是条安静的河,除了三垛小学传来的上课铃声,只有木船上偶尔几声狗叫,才打破半天的沉寂。然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高邮人在后河畔开设同泰昌商号的时候,后河是热闹的,甚至是喧嚣的。后河码头亦如叶圣陶笔下万盛米行的河埠头一样的繁忙,河面上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四时八节更为喧闹,四乡八镇的庄稼人都撑着木船,来此购买日杂用品、应时的节日糕点和各种小型的农耕用具。抗战时期同泰昌遭日军飞机轰炸后,商号撤回了高邮城,后河码头从此便消散了往日的繁华热闹。

后河上有一道桥,名曰“五日大桥”,连接着古镇区与镇北的邮兴公路,是人们进出镇区的主干道。五日大桥为上世纪大跃进年代所造,顾名思义五日便可造好一座桥,无不在彰显那个时代的理想与冒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镇上有很多居民都会打芦苇席卖钱补贴家用,五日大桥码头曾是司徒、横泾等西北乡草荡里的庄稼人卖芦苇的集散地。每年秋季当运芦苇的船一到五日大桥码头,三街上开草行的陆德宏准会第一个赶到后河边,嘶哑着喉咙对着草船喊话:“我是草行的老陆,船上的芦苇我都包下,不许卖给下家了!”着急赶回去的庄稼人便把整船的芦苇低价过给了草行,总有几个精明的汉子为了卖个好价钱,理也不理陆德宏,径直走向二桥口,自己找买主议价去了。

三垛小学坐落在后河畔,朗朗的读书声几十年如一日响彻整个后河,弯弯的河水早已记不清曾有多少青葱少年的身影在后河畔追逐嬉戏,后河的人们却至今还记得学校的上课铃声沿着河水悠扬地回响。蜿蜒的后河静静地流淌,它环拥着三垛小学,斜行穿过五日大桥,拐着弯流经放牛场,默默地流至粮站北仓库(原光福寺旧址)的南门石桥下,迂回绕过镇农具厂(原都天庙旧址),向东静静地穿过古镇东郊后厦的菜园与农田,悄然地向东南汇入北澄子河。

古镇的河在岁月里奔流,前河在镇南笔直而湍急,好像父亲的脊梁,刚毅而不屈,后河在镇北蜿蜒而静谧,亦如母亲的臂膀,温柔而坚定。

由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初,三垛古镇经历了两次让道拆迁,前河与后河均已丧失生活与运输的功能,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如今年轻的三阳河由南向北贯穿三垛古镇,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奔涌的三阳河水一路向北,默默地滋润着祖国的广袤北疆。

我深爱故乡的河,故乡的河在我心中久久地流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