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孔子对鬼神与生死的态度

2025-08-14 20:34:03    作者:□ 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子路是孔子弟子中的活跃分子,敢说敢干,直来直去,胸无城府,每每受到孔子的批评。但是,子路还有一个特点是其他弟子所不及的,他善于提出问题,尽管有的问题不着边际,或者是孔子不愿意直面的。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向子路看了一眼,说:“还没有侍奉好活人,怎么能侍奉鬼神呢?”子路接着说,斗胆问一下,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还不懂得生,怎么懂得死?”

一场关于鬼神、生死的对话就此结束。孔子的回答等于没有回答,子路听不懂,我等更听不懂。

原文在《论语·先进》里:“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可能不知道,或者没有留意,他的师弟樊迟曾向老师求教“知”(知者智,明智),孔子回答樊迟,通向明智的途径,一是把力气用在百姓的日常事务上,二是对鬼神敬而远之,做到这两条就算是明智了。(《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敬鬼神而远之”,就是孔子对鬼神的态度。

孔子这种态度得到了鲁迅的高度评价。鲁迅说:“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但可惜太聪明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只用他修《春秋》的照例手段使两个‘如’字略寓俏皮刻薄之意,使人一时莫名其妙,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

鲁迅先生一定是懂得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祖先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神的时候,好像神真在那里),就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具体表现,表明了孔子对祭祀、对鬼神敬畏而严谨的态度。

在鬼神崇拜弥漫的背景下,孔子选择“敬鬼神而远之”是十分明智的。凭一己之力敌不过顽固的传统势力,同时,以孔子当时的认知水平,也难以认定鬼神的存在与否。采取“敬、远”的态度,何尝不是权宜之计。

至于子路问人死之状,孔子也只是让子路先弄清楚‘生’是怎么回事,并未作出明确的回答。对于生死是怎么回事,古今中外有明确的答案吗?

《易经》说: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明乎昼夜之道,则知生死。用的是比喻,没有直接定义生死。

孔子对鬼神、对生死,说得清楚吗?我想,是说不清楚的。《孔子家语·致思第八》上记载的一件事可以证明我的推断。

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

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不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

子贡问孔子:死去的人有知觉呢,还是没有知觉?孔子的回答很有意思,耐人寻味。孔子说,要是我说死者有知觉,恐怕那些孝顺子孙会因送别死者而妨害生者;我要是说死者没有知觉,又怕不孝之子抛弃亲人而不埋葬。孔子诚恳地对子贡说,赐啊,你不必知道死者是有知还是无知,这不是现在急于了解的事,以后你自然会知道的。

孔子对死者有无知觉有准确的认知吗?显然是没有的。对这个问题他表现得非常无奈和纠结,说有不是,说没有也不是。

死者有无知觉问题,其实就是鬼神之有无。孔子以及其当时人,都说不清鬼神之有无。但是,孔子的伟大在于,既不盲目崇拜,也不矢口否认,而是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而且积极引导学生“专就‘人’着想,不就‘神’着想。专就人‘生的’着想,不就人‘死的’问题着想”(史学家朱希祖语)。印顺法师在《成佛之道》中谈到鬼神时,称赞道:“孔子到底是人类的伟人,他的‘敬鬼神而远之’,不失为聪明的办法。”

孔子对鬼神、生死的态度,影响了众多学子,使得学子们摒弃虚无,丢下妄念,注重当下,立足现实,创造出一个个无比鲜活、充满阳光的人生;也使得孔教朝着面对社会、重在现实、内求诸己的方向发展。严复因此认为“孔教之高处,在于不设鬼神,不谈格致,专明人事,平实易行”。

孔子对鬼神、对生死有纠结,有疑虑,但他的聪明伟大在于,不陷于纠结,不囿于疑虑,选择利于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方法和路径前行。

孔子对鬼神与生死的态度,也可以说是鬼神论和生死观,直到今天仍然有着强烈的指导意义。不仅如此,在如何对待认知能力以外的事物上,孔子无疑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