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高邮三景

2025-10-09 18:51:22    作者:□ 朱明荣    来源:今日高邮

镇国寺塔的飞檐、盂城驿的青石、文游台的黛瓦,是故里日常的底色,我却总在碌碌晨昏间擦肩。今朝卸下尘埃,且随风去,赴一场与故土的清谈——心若空谷,方能不负这千年的天光云影。

一、塔影禅心:镇国寺塔下的时空对话

镇国寺塔自唐僖宗年间便立于此,千年风霜在它身上刻就沧桑,却依然矗立。七级塔身四方端正,青砖在朝阳里泛着温润的光,像一位入定的老僧,垂眸守着这方水土的晨钟暮鼓。

我沿围栏缓行,从不同角度仰望这座宝塔。阳光掠过塔身,风从运河拂来,檐角的风铃轻摇——清透、空灵之音,宛如天籁。像从云端落下的絮语,瞬间扫去心头的尘埃。恍惚间竟想,千百年前的古人,是否也曾在这样的晨光里,听过同样的声响?未及登临,却已与古老的时光撞了个满怀。

我凝视着斑驳的塔砖,思绪却已漫过千年。曾有多少人如我一般在此驻足仰望。他们或许是唐代的工匠、宋代的诗人、明清的商贾,被这份庄严绊住脚步。时光流转,物是人非,唯有古塔依旧,默默见证世间的悲欢与无常。这份“可远观不可亵玩”的距离,非但不是隔阂,反倒酿出纯粹的敬畏:原来历史不必亲手触摸,静默的仰望,才是最深的尊重。

一位老者正在打太极,行云流水,气定神闲。与古塔的沉静浑然一体。我想这古塔之所以能立千年,不仅因砖石之坚,更因它承载的精神,早已融进高邮人的呼吸里。无需登临,存在本身,便是无声的教化。

离开时已近晌午,回头望去,古塔默然矗立在孤岛之上,运河水缓缓从它身旁流过,一如过往。我们只是时间的过客,而文明的火种,正通过这样的“存在”代代相传。镇国寺塔的围栏,围住的不是风景,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它以“不可攀登”的姿态告诉我:再快的时代,也该为历经沧桑的美好停下脚步,心怀敬畏,静静仰望。这份仰望本身,就是一种最深沉的坚守与传承。

二、驿路烟云:盂城驿里的人生隐喻

盂城驿是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古代驿站,曾是京杭大运河上重要的水马驿站,被喻为“邮驿活化石”。站在驿丞署门前,仿佛还能听到当年驿马的嘶鸣声、官差往来的喧嚣声从时光深处漫来。

漫步保存完好的驿舍,目光总被细节绊住:硬山屋顶的曲线像被风揉过,砖雕门窗上的花纹虽淡,却藏着旧时的精致,廊柱上的斑驳漆色诉说着岁月沧桑。正堂里“皇华厅”的匾额悬在中央,恍惚间似能看见当年官员在此歇脚、驿卒忙着传信的热闹。后院的驿马舍空仿佛还留着干草与马匹的气息。

驿站的墙上,一幅《运河漕运图》让我驻足良久。图上详细标注了从北京到杭州的各大驿站,盂城驿恰居其中,像一颗串联起南北的珠子。想当年多少学子背着行囊在此换马,多少商贾带着货物在此歇脚,多少家书、公文从这里出发,奔向远方——它曾是帝国的血脉,见证着文明的流动与人间的聚散。

寅初时分,步出盂城驿,站在青石板街道上,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有的行色匆匆,拍照即走;有的缓步细观,沉思默想。

“驿站嘛,就是让人休息的。不管时代怎么变,人总得有个歇脚的地方。”老者朴素的话里藏着真意:人生本就是一场旅途,每个阶段都需要这样的“驿站”,人生再急,也需要歇一歇脚,理一理行囊,想一想来路与前程。

三、千年文脉:文游台上的翰墨流芳

寅时中,风柔云淡,我登上了文游台。这里因北宋时苏轼、秦观、孙觉、王巩的雅集、饮酒赋诗而名传天下,千年来,翰墨书香从未散过,成了高邮人心头的文化地标,承载着千年的文脉传承。

登台远眺,视野极为开阔:大运河像一条碧玉带,蜿蜒南北,高邮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此处是感受高邮“水城”气韵的绝佳之地。据载,当年的雅集之后,苏轼欣然写下《次韵秦观秀才见赠》,文游台也因此声名远播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引着无数后人来此追怀。

文游台的主体建筑是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似要乘风而起,却又透着沉稳的气度。台内的碑刻与展品,都藏着当年的故事。秦观的塑像立在院中,这位“婉约词宗”是高邮的水土养大的才子,想起他青年时在此得苏轼赏识,获“山川之精粹独钟于斯人”的盛赞,还称其“有屈、宋之才”,便觉这段往事,本身就是一桩佳话,也是文游台最动人的注脚。

细看展馆里的拓片与文字介绍,一种“文脉未断”的暖意漫上心头。原来文脉从不是锁在书本里的诗词,而是对知识的尊重、对才华的欣赏,是看到山水时能想起“清风明月本无价”的共鸣——这些东西,跨越千年,依然鲜活。

最让我动容的是一群小学生,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围着碑刻辨认文字,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北宋的那场聚会。童声稚语混着风,拂过古老的台面,忽然觉得,文化传承从不是一件宏大的事,或许就是一个孩子指着碑刻问“这是谁写的”,或许就是一次认真的倾听、一场热烈的讨论——历史就这样活在了当下。

听工作人员说:“不管晴雨,总有人来这儿。有的人看建筑,有的人看风景,更多人是来寻一种气氛。”是啊,文游台最珍贵的,从不是砖瓦木石,而是那股历经千年不散的雅士风流——是苏轼挥毫时的洒脱,是秦观赋诗时的柔情,是一代代人对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夕阳西下时,我望着文游台的飞檐,忽然明白:文游台之所以能立千年,是因为它藏着高邮的根与魂。往后再想起它,或许不只是记得那片风景,更会记得:有一种传承,叫“翰墨流芳”;有一种力量,叫“文脉永续”。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