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一只羊的去留

2025-10-09 18:51:52    作者:□ 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看到羊,我油然想起《敕勒歌》里的句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旷野的草原,成群的羊儿,像朵朵白云于眼前,生动而美丽。

马牛羊猪对于农牧民族来说,是太平常不过的动物。但是,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羊以其温存、纯白而被寄予多重含义。羊是吉祥的象征,许慎《说文解字》云“羊,祥也”。羊是孝行的化身,“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语)。羊是祭祀的上品,太牢(牛羊猪)和少牢(羊猪),羊是必不可少的。羊还是十二生肖之一,可见与人类的关系多么密切。

剔除这些主观意象,羊仅仅是人们生活资料之一种,是衣料、美食的原料之一。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一只羊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然而,远离我们二千五百多年的春秋时代,孔子还真的为了一只羊的去留,与其弟子子贡进行了讨论。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这段话用现代语言表达,即为:子贡打算去掉向祖庙告朔所用的活羊。孔子说:“赐啊,你爱惜的是这只羊,我爱惜的是这项礼仪。”

需要做一点解释。饩羊是活羊。告朔是周朝的一项礼制。周天子每年的秋冬之季,向诸侯颁发来年的十二月之朔。朔者,每月的第一天。诸侯取之藏于祖庙,每月朔日(初一)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祀,向祖先禀告一月之政,然后到朝堂上听政,相当于现在政府召开的月度工作例会。这项礼制体现的是“敬天法祖”的宗法精神,也是对周天子无上的尊崇。

可是,这项礼制到鲁文公已经名存实亡。《左传》记载,鲁文公多次不亲自参与告朔之礼。鲁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闰月不告朔,非礼也。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时政也,何以为民?”《左传》列举了闰月不告朔之事,分析了不告朔的危害。

细细品读还是蛮有意味的。《左传》的作者认为,闰月不举行告朔仪式,是不合于礼的。闰月是用来补正四时的,根据四时来安排农事,农事合于时令可以使百姓富裕,养活百姓的办法就在于此了。不举行闰月告朔仪式,是丢弃了施政的时令,怎么能治理百姓?

作者把举行告朔仪式上升到治国理政、重视民生的高度,饱含着对鲁文公之流不举行告朔之礼的讽谏。但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是,诸侯不仅闰月不告朔,正常的告朔也不举行仪式了,只是杀一只活羊供供而已。

子贡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且儒家主张“节用爱人”,也就是节省开支。子贡认为,既然告朔仪式已经不举行了,何必要杀一只羊,而徒有其表呢?只杀羊而不致礼,不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吗?所以,子贡主张“去告朔之饩羊”,留下一只活羊。

我推测,这则故事一定发生在孔子结束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之后。因为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孔子离开鲁国时,子贡还只是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哪有资格评价一国之政,更不用说对祭祀这样的大事指指点点了。但是,在孔子周游国外十四年中,子贡已经成长成熟,不仅帮助鲁国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问题,使鲁国转危为安,还曾无偿救赎在国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说子贡在鲁国是如雷贯耳的人物,也不为过,而且,子贡已经是一位富可敌国、与诸侯国君分庭抗礼的显赫人物,因此,子贡有底气参与鲁国之政,提出“去告朔之饩羊”也是完全可以的。

以子贡的身份和财力,他能吝惜一只羊吗?当然不会的。孔子也完全清楚这一点,所言之“尔爱其羊”只是一个黑色的幽默。

孔子为什么要保留杀一只活羊这一形式呢?孔子对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是了如指掌的。保留杀一只活羊这个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环节,于孔子实属无奈之举,他想以此时时提醒诸侯以及后来者,先人们曾经创设告朔礼,以及这项礼仪的重要,希望哪一天能够恢复告朔之礼,让普天下的人敬天畏人(周天子),天下一统。

子贡和他的老师孔子表面上讨论的是一只羊的去留,实际上讨论的是礼制问题。

我不知道,那只羊最终留下没有。我想,大抵是杀了供在祖先的牌位之前,子贡犯不着与一位风烛残年、饱受磨难的先生较真,他也不忍心让老师对现实彻底失望。我还是佩服子贡的务实精神,痛恨形式主义。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自子贡而往,形式主义的幽灵一直在人世间飘荡,直到今天。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