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0 20:28:15 作者:□ 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间鲁国及其它诸侯国发生的大事。传《春秋》由孔子整理,书中寄托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其中多用春秋笔法,有微言大义,有隐晦之论。孙觉一生,对《尚书》《周易》《春秋》及诗文等均有研究和著述,然其存世作品主要的只有《春秋经解》,这也是其众多《春秋》学著作中重要的一部,该书成书于宋熙宁四年(1071),时孙觉四十四岁。
孙觉的著作多毁于元祐党祸,而《春秋经解》侥幸得以流传至今,多亏南宋时高邮的三任知军。一是绍熙(1190—1194)年间的高邮知军邵辑,二是绍熙至庆元(1195—1200)初年间的高邮知军张頠,三是嘉定七年(1214)来邮任知军的汪纲。邵辑认为《春秋经解》“论议之精审,而文辞之辨博”,遂以家藏本《春秋经解》为底本,“刻板置诸郡斋,以永其传”;庆元元年,张頠请同知枢密院事周麟之为《春秋经解》作跋;嘉定九年,汪纲为《春秋经解》增补杨时所作的序,并亲自作序。
孙觉是北宋时期高邮了不起的大儒,他自幼聪慧,勤学不辍。其为人有雅量,有德量,其立身行事有准则,其理政智慧超人。他为官清正,体察民情,减免赋税,赈济灾荒;他勤政爱民,性格刚直,直言敢谏,不畏权贵;他注重民生,除陋革弊,公平公正,任人唯贤;他办案以民为本,明察秋毫。李鸿章曾引宋人诗句撰联云:“天下苍生待霖雨,古来贤守是诗人。”我觉得正是对孙觉的写照。孙觉曾任广德知军,还曾任湖、庐、苏、福、亳、扬、徐等七个州的知州,秦少游赞他“转守七州多异政,奉常处处有房祠”。他与苏轼同属元祐党,熙宁变法中,他与好友王安石意见相左而被贬,但这没有妨碍他与王的交谊。其治《春秋》的思想表现为抑霸尊王,为臣要以道事君,为子要谨尊父命,是治国、齐家、为官、为人之经,体现其经世致用的目的。孙觉是两宋《春秋》学的重要学者,他注重逞臆发挥,阐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其《春秋经解》以《穀梁》为本,然绝不拘泥于《穀梁》。其《春秋》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君臣、载王道、反弑君;二是以礼乐文明的中原正统来贬斥披发左衽的夷狄蛮族;三是提倡和平,但不排斥正义的战争;四是以能存亡继绝为贤;五是尚仁义,尊忠孝;六是任人唯贤,反对卿大夫官位的世袭。其经学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是行君臣、父子之道的伦理之纲。同时,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发前人之所未发。其思想近而易明,人皆信之。
翟荣明同志用六年时间对《春秋经解》进行校勘,共45万余字,是一部具有一定历史性、文化性、学术性、经典性、普及性与通俗性的有价值的著作。他主动承担起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交融。可以说这六年来,他是注《春秋》,度春秋,耀《春秋》。我认为,翟荣明《春秋经解校注》主要有以下几点特点和贡献:
一是他选人、选题都选对了。他深入《春秋经解》之堂奥,对多种版本进行比较、校正,有一定的版本学功底,有正确的历史观,体现其对《春秋》和《春秋经解》有较强的理解把握、注释阐述的综合能力。
二是他有校注之功。古人认为平常的字词,今人往往不懂、难懂,翟荣明校注时精准得体,取舍得当,有较强的文字功底。
三是他传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使《春秋经解》在当今焕发出时代光辉。
四是他宣传乡贤文化,为大家树立了榜样。梁启超先生曾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来教育子女。正所谓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翟荣明甘心坐冷板凳,做到坚守、坚持,自得其乐,体现了其勤奋、认真、刻苦、严谨、务实、坚毅的治学精神,精神可嘉,值得学习。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