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城乡村

2025-11-13 18:12:08    作者:□ 徐金鹏    来源:今日高邮

有一个村的名字叫“城乡”。城乡村是乡政府所在地,这个乡的名字叫“龙奔”。如今,城乡村也好,龙奔乡也好,其名称都已经从地图上消失了,但在我们这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人心里,却永远存在,因为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城乡村距县城高邮约二十里,出城沿北澄子河向东是一沟(地名),一沟与城乡村隔河相望。连接一沟与城乡的不是桥梁,而是摆渡。那时,建造一座大桥,既是渴望,也是奢望。摆渡的两边是渡口,河两岸渡口有码头各一座。码头是用乌色砖头一级级铺叠起来的,两边还有残缺的路牙,滨水部分还有个小平台,是用水泥抹过的,平台上有两三个15公分的小铁桩(铁环),用于系定停泊小船的绳索。河北(一沟)的码头陡一些,河南(城乡)的码头要平缓得多。码头主要是用于摆渡,但功用不仅此一项。小时候,我们小伙伴还在这里嬉戏、游泳,抓小鱼、摸河虾、掏螺蛳;妈妈和奶奶们在这里浣衣、淘米洗菜、杀鸡宰鹅;家里的饮用水也是从这里挑、抬;还有运输物资更是在这里转运上下。

尽管城乡有其名,但多数人都不称为“城乡”,而叫“一沟河南”,有时把城乡村也泛指一沟,龙奔乡政府也被“一沟”替代。一沟与城乡,因为摆渡而融为一体。龙奔乡城乡村在官方语境中习惯称为“沟南”。公社(后改为乡)政府所在地是周边5~10公里之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乡村人既是农民,以种地为主,也经商,勤劳得很,在农闲时则做些手工业,或者养殖家禽。

城乡村最多时有十个生产队,沟南沿河有五个队,向南2000米又有五个队,中间是农田。队与队的分界并不明显,有一条水渠相间。水渠主要用于灌溉,也可以行船,一吨左右的小水泥船那种。小水泥船用于运送农用物资,有化肥、氨水、农药、塑料膜、锄头、扫帚、木料等,也用于捞水草、淤泥、捕鱼虾螃蟹。

能够标志为乡政府所在地的单位主要集中和分布于沟南五个队,城乡村的东头是三星村,向西依次是一至五队,每队有20至40多户人家不等。一队有一家粮库,是国家级储备粮库,几十年来至今仍在安全运行;二队是公社医院所在地,这是一家全科医院,有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急疹、病房等,医生医疗水平颇高,曾在这里工作过的王琦,现在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三队是政府的核心所在,有政府“大院”、大会堂(兼做电影院和剧场)、乡农具厂、文化站、水电站、乡服装厂、工业公司、农技站、供销社、商店、饮食店,也有民办豆腐店、理发店,街面上有下面下饺子的、打饶饼炸油条的、卖熏烧肉熟食的、夏天卖凉粉炸油端子的。三队向南有一条支渠,两边的道路是土路,很宽,各有两排槐树和榆树。支渠的西边,有一排平房,大约五六间,平房前面有一个操场,操场上有一根很高的旗杆,那是我度过美好少年时光的“城乡小学”。再向西就是四队、五队了,龙奔中学在四队上,轧米厂也在四队。五队有一家水泥制品厂和化工厂,都是乡办的。龙奔中学在上世纪恢复高考之后到八十年代初,名气逐步增大。龙奔中学的老师大部分来自泰州,也有上海的和高邮城里人,是上山下乡的大潮把他们推到了“广阔天地”,接受农民再教育,但这里的农民,却让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因为这些知识分子,培养了更多的知识分子,实现了“跳农门”和“成龙成凤”的愿望。姜同学,农具厂一位铁匠的儿子,当年考入合肥科技大学;王同学,高中毕业已回乡种地,站在田埂上的他,收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的录取通知书;吕同学,是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的高材生;曹同学,在“右派”父母的教育培养下,成了中央财经大学的“天之骄子”;沈同学,通过勤奋努力,坐到了清华大学的课堂里……

上世纪末,在机构改革的大潮下,城乡村与东邻的三星村合二为一,挂上了新的“三新村支部、村委会”的牌子。原来的龙奔乡,也不复存在,并入卸甲镇,仅存“龙奔”字样的是G20京沪高速“龙奔服务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城乡村早已变换了原来的模样。当年的摆渡已化作心底最温柔的遗址,此岸是回不去的过往,彼岸是带不走的乡愁。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