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7 17:59:34 作者:□ 陈岚 来源:今日高邮
小时候,我把奶奶给的零用钱攒起来,再加上母亲攒下的鸡蛋,跑到二里大沟供销社换小人书。一本本翻得卷了边的小人书里,藏着孙悟空的神通、牛郎织女的缠绵,也藏着我对外面世界的好奇。父亲懂我这份热爱,特意订了《儿童文学》,每月刊物寄到的日子,我欢喜得像过年似的,捧着杂志坐在门槛上,一字一句读到天黑。年岁渐长,《辽宁青年》《青年文摘》成了我的枕边书,县广播里夏素兰老师主持的《青年之友》更是每次必听。那些温暖的文字、真挚的故事,像一束束光,照亮了乡村少女的精神世界,也让我萌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让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或是从广播里传出。
第一次提笔,写的是《我的三位恩师》。求学路上,老师的谆谆教诲、点滴关怀,都化作了笔下的文字。我小心翼翼地将稿件装进信封,贴好邮票,寄往高邮人民广播电台。等待的日子漫长又忐忑,直到某天午后,广播里熟悉的夏素兰老师清晰地念出了我的名字。那一刻,我屏住呼吸,心里像揣了一团棉花,软乎乎、暖融融的,那份骄傲与喜悦,至今想来仍心头发烫。更意外的是,不久后我收到了电台寄来的稿费,虽仅仅几块钱,但那张薄薄的汇款单,在我眼里重逾千斤。那是文字给我的第一份肯定,也是最珍贵的馈赠。
趁热打铁,我又写下《第一次收到稿费》,记录那份难以言喻的心情。没想到这篇小文不仅被电台播出,还经恩师汤立宏推荐,刊发在了黑龙江的一家杂志上。当收到样刊时,我反复摩挲着封面,眼眶湿润。父亲比我还要高兴,他拍着我的肩膀说:“丫头,好好写,文字不会辜负有心人。”在他的鼓励下,我成了高邮人民广播电台的常客,短消息、生活感悟、农村的新人新气象,只要是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都诉诸笔端。
参加工作后,生活被忙碌填满,《高邮日报》副刊上偶尔会出现我的名字,但写作的频次渐渐少了。结婚生子,柴米油盐的琐碎、照顾家庭的辛劳,让我不得不暂时放下手中的笔。但心底的文字情结,从未熄灭,它像一颗沉睡的种子,在岁月的土壤里默默扎根。
等到孩子考上大学,家里恢复了宁静,我重新拿起了笔。那些被岁月沉淀的生活点滴,那些藏在记忆深处的温暖与感动,甚至是病痛中的感悟、康复时的欣喜,都成了笔下的素材。我最爱写散文,因为它自由、真实,能最直接地表达内心的情感。清晨的一缕阳光、傍晚的一抹晚霞、邻里间的一句问候、朋友间的一次相聚,皆可入文。这些年,我的文字刊发在各大网络平台和报纸刊物上,也收获了不少奖项。最让我欣慰的,是通过文字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文友、老师和前辈。他们的鼓励与指点,让我在文学路上不断成长,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它能跨越距离,连接人心,也能治愈伤痛,照亮前路。
生命不止,笔耕不辍。往后的日子里,我会在文字的世界里继续前行。用笔墨记录生活的点滴,用真情书写岁月的温度。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