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0 18:45:35 作者:□ 李清 来源:今日高邮
我家乡所在乡镇不属高邮,但离高邮湖很近,与高邮城同在运河边,过去还曾有部分地区属于高邮。当地传唱的民歌,跟高邮民歌难分彼此。听到高邮民歌,我倍感亲切。
龙虬庄遗址见证了高邮民歌的悠久历史。这座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距今已有五千到七千年之久。早在那时,就有先民聚集在此,垒房居住,种水稻和打猎。他们在劳动中用号子协调动作、鼓舞干劲,用小调解烦除闷、抒发情感,唱出的那些原始的歌谣就是高邮民歌的雏形。后来,那些原始歌谣传承演变下来,发展成“乡人傩”“散鲜花调”。高邮民歌,就从这片土地的晨雾中走来,带着先民对生活的祈愿,一代代流传至今。
在我心中,高邮民歌最为动人的,是那满是烟火气的俚语唱词。“一只鸭子一张嘴哪,两只那个眼睛两条腿,走起路来两边摆哪,扑通那个一声跳下水……”歌词特别接地气,画面感极强,充满生活与地域气息。“隔河望见稻花香,郎在对岸放牛羊”“姐儿淘米下河坡,脚踩青石板唱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把里下河的田畴、河港、农忙场景表现得活灵活现。记得小时候,家乡的农人们插秧、车水、捕鱼时,都爱哼上几句,一来可以解乏,二来抒发胸臆。那些藏在唱词里的欢喜、思念、期盼,都是最真切的生活感悟。2025年亮相中国原生民歌节开幕式的女声小组唱《隔趟栽》,就依据高邮民歌传统曲调创编,以欢快的节奏和丰富的和声生动还原了水乡栽秧的劳动场景,也充分展现出高邮人民的性情。
汪曾祺的小说《露水》中,讲高邮到扬州的小轮船上,有一男一女卖唱,给乘客“唱几段小曲,解解闷,醒醒脾,冲冲瞌睡”,唱的就是高邮民歌。《颠倒话》的“姐在房中头梳手,忽听门外人咬狗。拾起狗来打砖头,又怕砖头咬了手”,直白又俏皮;“一把扇子七寸长,一个人扇风二人凉”,则通过起兴来烘托氛围,引出后续的情感倾诉。
《拔根芦柴花》,一般被认为是我家乡的。不过,唱词里有“号子一打声气开,顺风刮到九条街,兴化高邮穿城过”,说明这首民歌早传播到了高邮及周边区域,也可以说是高邮民歌。我在高邮城南车逻镇的村庄,就曾听过亲戚唱《拔根芦柴花》。我也跟着哼唱,但总觉得调子有些绕口,唱着唱着就跑了调。亲戚笑着对我说:“民歌不用唱得多标准,唱的是心里的滋味。”那时我不懂,只觉得她的歌声里,有田埂的青草香,还有湖水的清凉味。
只是这“心里的滋味”,曾差点被时光冲淡。随着时代变迁,年轻人渐渐少了传唱民歌的兴致,许多古老的曲调面临失传。好在这些年,一批非遗传承人站了出来,走访老艺人,记录濒危曲谱,把高邮民歌请进学校,搬上舞台。如今,校园里有了民歌兴趣班,孩子们可以跟着老师学唱。短视频平台上,年轻歌手用新旋律演绎传统唱段,让高邮民歌以更鲜活的模样走进了大众视野。
一次回乡,随友人在高邮湖上泛舟,听到迎面过来的船上有人唱着民歌,唱的有《数鸭蛋》那样的传统民歌,似还有新编的《回家乡》之类。风拂过湖面,掀起层层涟漪,歌声随着桨声远去,诉说着里下河的水乡风情,也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往与未来。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