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0 18:46:10 作者:□ 翁中秋 来源:今日高邮
老豆腐摊的豆香最是恳切,不飘不散,顺着风就能绕着街转两圈,闻着便知是石磨磨出的老味道;浅褐色的蒲包裹着葫芦形状肉圆,蒲草香混着肉香,随热气一缕缕钻出来,勾得人喉头发紧。
水产摊前最是生动,里下河的鲫鱼摆着银亮的尾,高邮湖的青虾在搪瓷盆里蹦跳,溅起的水珠落在水泥地上,转瞬就洇成小小的湿痕;滩边的茭白还沾着田泥,老菱角裹着晶莹的水珠,握在手里凉丝丝的,是刚离了水的新鲜劲儿。
包子铺旁的赵氏鱼圆是老相识,小老板娘系着浆洗得发白的围裙,袖口套着碎花护袖,手里的漏勺轻轻一颠,雪白的鱼圆便在勺中打个转,“刷啦”一声落进滚水,水花溅得细碎,不慌不忙。
路头的老屠夫更有模样,一手按着锃亮的斩骨刀,一手捏着磨刀砖,嘴角叼着半截烟,烟灰悬而不落。他半眯着眼,用鼻腔瓮声瓮气地喊:“排骨降价喽——十八块八!”声音不高,却能穿透满街人声,稳稳落进人耳朵里。
妻子近来工作累,身子不大爽利,想着买两条鲫鱼回去炖汤,补补精神。把车停在老夫妻俩的水产小店前,大妈早已笑着迎上来,絮絮叨叨说着今日的鱼虾多鲜活:“刚从河里捞上来的,你看这鲫鱼,鳞都亮得很!”大爷叼着烟,“吧嗒吧嗒”地刮鳞杀鱼,手指翻飞间,鱼腹便收拾得干干净净,动作麻利得很。大妈帮我挑了两条,说是野生的,拿小秤一称,随手朝里屋喊:“老头子,又是两条,拾掇得仔细些!”
买完菜,我总爱蹲在老乡的摊位前闲聊两句。他会递过来一把刚出锅的麻油馓子,咬在嘴里“咯吱”响,满是芝麻的香气。我捏着馓子,静静看着夕阳慢慢退去,光线从马路对面打掼蛋的四位老者脸上掠过,把他们的银丝染成暖金色。
路西头的家常菜摊已经支起来,小老板端着炒锅在旺火上颠,“哗啦”一声,葱花爆香的气息飘得老远。他麻利地摆好桌凳,放上装龙虾的铁盆、盛青豆的碟子,啤酒瓶在桌上排成一排,就等客人上门。
我推着电动车刚拐出赵庄路,身后突然传来女子清脆的吆喝声,带着点雀跃的调子:“马棚大荸荠——又大又甜,十元三斤,崩脆!”那声音顺着风追上来,裹着晚市的烟火气,我握着车把的手紧了紧,心里暖融融的。这样的日子,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热闹,却满是寻常的滋味,一口一口,都熨帖在心上。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