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菱 角

2025-11-24 19:27:29    作者:□ 朱明荣    来源:今日高邮

小时候老屋门前有一池塘,不大,也就一分地左右。一到夏天,满池塘的绿挨挨挤挤在一起,热闹得很。中间冒出些白的、粉的花,风一吹,香气就漫到屋里来。更让人惦记的是菱盘底下的菱角,藏在叶子下,得扒拉开才能看见。

那时候放学回家,书包一扔就往池塘边跑。脱了鞋踩进浅水里,水没过脚踝,凉丝丝的。弯着腰扒菱盘,手指顺着菱角的硬壳摸,摸到带尖的就掐下来,揣进兜里。菱角有两角的、三角的、四角的。四角的更结实,嚼着脆甜;两角的肉嫩,咬开满嘴甜甜的汁。有时候摸得急,手指会被菱角的尖扎到,渗出血珠也不在意,只顾着把兜里装满,回家倒在竹篮里,等着母亲煮。

母亲煮菱角不用急火,就用灶上的铁锅,添半锅水,把新鲜的菱角丢进去,盖上木盖,柴火慢悠悠烧着。等锅里飘出菱角的清香,再焖上一会儿,掀开盖,热气裹着香气直扑脸。捞出来晾一会儿,剥了壳吃。菱角肉粉粉的,很香,打两巴掌都不舍得丢。

后来村里搬新庄台,老屋拆了,池塘也被填了,改成了农田。我心里可惜了好一阵,总想起塘边摸菱角的日子。好在新庄台前挖了条小渠,一米多宽,三五十米长,渠水清清的,没过几年,竟也长满了菱角。夏天一到,渠边又成了热闹地,村里的孩子学着我们当年的样子,脱鞋在浅水里摸菱角,笑声能传老远。母亲还是会煮一大锅,说:“这渠里的菱角,和老塘里的一个味。”

我后来在外地工作,不常回乡下,老家的菱角长得怎么样,从没过问,只知道菱角成熟时节回老家,母亲总能端出香气飘飘的菱角。吃不完的,母亲就装在竹篮里,让我带给城里的邻居、同事。他们都说好吃。

直到五年前的中秋节前,母亲卧病很久了,那天下午精神好些,说想去院子里坐坐。我抱起她,她瘦得不足五十斤,骨头硌得我胳膊疼。把她放在院子的躺椅上,她望着渠里满满的绿,忽然开口:“你和你哥小时候,俩人偷偷去老塘边够菱角……”我想起来,六岁那年,我和哥哥摘菱角,脚下一滑便坠进了深深的池塘中央。哥哥伸手拉我,反倒被我拉了下去。慌乱间,我看见母亲单薄的身影冲过来——母亲是个瘦弱的人,身体就像一张薄纸,风大些的时候,我总担心她会被吹走——她是不会水的,却猛地一下子扑进池塘里,双手死死攥住我们的衣领,把两个湿漉漉的孩子拖上了岸。后来我总想不通,母亲哪来那么大的力气,能一把拖住两个孩子。自那以后,母亲再也不允许我们去河边和池塘玩水,更别提学游泳了。有一年夏天我偷偷跟小伙伴们学游泳,回家后谎称没下水,母亲就伸出食指指甲,在我晒得黝黑的腿上轻轻一划,一道白痕便露了出来。她转身从院角抽了根细柳条,一下下落在我的屁股上,力道狠得让我痛哭不止。也正因母亲的这份执拗,我和哥哥都不会游泳,这在我们水乡也算是个“奇迹”,常被伙伴们笑称“旱鸭子”。

母亲的声音很轻,像飘在风里。我静静地听着,没说话,帮她理了理额前的白发。风拂过菱叶,沙沙地响。我去摘了些菱角煮好,剥给母亲吃。母亲含在嘴里,脸上有了笑容,眼角湿润:“是这个味,跟你小时候我煮的一样。”指尖不经意碰到我的手——那双曾为我剥过无数菱角的手,如今已瘦得只剩一层皮了。没几天,中秋节都没过,母亲就走了。

如今每年夏天,屋前的渠里,菱叶依然茂盛,菱角也很饱满,可再也没人像母亲那样,煮好菱角等着我回家吃了。从此再吃菱角,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是母亲递过来菱角时的温暖,是她看着我吃时的笑,是那句“和老塘里的一个味”的念叨……这些念想,和屋前渠里的菱角一样,年年都在,就像母亲从没离开过。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