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汪曾祺的小说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汪味”小说,是一种虽可说弥漫于生活之中却又是一般人不容易觉察的氛围和气韵使然,是其语言世界独特的品质使然。综观众多评论家对“汪味”小说的评论,其语言的特质不[详细]

2016-11-10 00:00:00

时下流行同学聚会。各种聚:大学、中学,甚至于小学同学。尽管我们已是花甲之年,并无多高的学历,初中二年在全部人生中也只占很短的时光,但不影响我们的聚会热情。五年前我们初中毕业四十周年,由热心的同学牵头和筹划,居然聚齐[详细]

2016-11-10 00:00:00

那年,我们从高邮四面八方来到了同一个地方——一沟中学,开始了高中三年生活,从此,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一沟中学1983级高中生。 那年,我们在一起,成了一辈子的同学。逆境中,同学是最坚强的肩膀,依靠后帮我们慰藉[详细]

2016-11-10 00:00:00

日前再读《汪曾祺自选集》,汪老在《故乡的食物》里的“咸菜茨菇汤”一节写道:“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rdqu[详细]

2016-11-10 00:00:00

江淮一带称一些讲规矩、守道德、诚实、本分、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人为“奏朝人”或叫做“老奏朝”。 帝王时代,相关的大臣每天都要上朝向皇上报告大事、要事、公事、私事,有时皇上还会就某一问题听[详细]

2016-11-10 00:00:00

——关于汪曾祺的一些回忆1981年暑假期间,汪曾祺之子汪朗到了高邮,探望他祖辈父辈的家乡。当时,他的任氏奶奶还健在,只是佝偻了腰。汪朗是和他镇江的姑妈一起来的,也为他父亲来高邮打了前站。 一个下午,他在姑父[详细]

2016-11-03 00:00:00

同学微信群发来东湖的照片和赞美的文字。高邮的美景反而要外地的同学向我介绍,我很惭愧。我决定东湖一游。 东湖,是位于马棚境内的一大片湿地。步入高大的牌门,迎面是一片宽阔的水域。九月的水乡,正是菱角丰收的季节。田[详细]

2016-11-03 00:00:00

高邮人素有吃早茶的习惯。以前就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说法(也就是说早上吃早茶,晚上去浴室洗澡),不过以前吃早茶的都是些“闲老倌”,以年纪大的居多,三两个老人在一家茶馆里要上一壶茶,一碟干丝,再[详细]

2016-11-03 00:00:00

热点文章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举报邮箱:jubao@gytoday.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在线投稿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